:::
展覽 館藏文物 近期活動 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務訊息 館藏介紹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  

近期活動

「童年往事-懷舊童玩展」
展覽期間:民國103年12月9日至104年4月12日
     (星期一及民俗節日休館)
展覽地點:本館文物大樓3樓 蓬萊鄉情特展室
開幕時間:民國103年12月9日(星期二)下午2時
開幕地點:本館文物大樓2樓大廳

  彰化縣民俗文物協會在本館辦理「童年往事-懷舊童玩展」,展出彰化縣民俗文物協會會員收藏品數百件,特邀民眾踴躍參觀,追憶童稚純真歡樂。

  童玩是小孩子的玩具,開心地玩,是童稚時最美好的回憶,也是跨越世代的共同語言。城鎮不斷翻新,但孩提時代的快樂、純真記憶則銘刻在心。「童年往事-懷舊童玩展」希望藉由展示舊時童玩,觸動生命中最純真、誠摯的回憶。懷舊童玩展品包括玩偶、搖搖馬、小偉士牌機車、鐵皮玩具、企業寶寶、牌當、老照片…等,包羅萬象。

  本展覽展件由彰化縣民俗文物協會的會員們提供。彰化縣民俗文物協會成立於民國80年,結合地方有志之士,共同推動臺灣傳統文物的懷舊與保護。會員中許多是收藏家,珍視民俗文物,對於收藏有著深刻的熱情,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文物背後的動人典故與時代意義。協會理事長李俊澄表示:「會員的收藏各有專精,本次展覽以童玩為主題,乃因童玩是最多會員的收藏品,也是最能引起共鳴的社會共同記憶。」

  張鴻銘館長表示:「民間收藏,是一股積沙成塔的聚流力量,讓原本四處分散孤立的舊物得以集結、保存與傳世;收藏的質與量,可以讓文物產生力量,相互比較、解釋並呈現時代氛圍。」彰化縣民俗文物協會會員將珍藏品展示與眾人分享,讓大家重拾往日感動,體會傳統文化的溫暖美好。
 

悅讀檔案

北部客家人的大浩劫
  光緒21(1895)年臺灣民主國成立時,臺北一帶清軍多由大陸臨時徵調而來,他們僅為了糧餉而戰,一旦糧餉斷絕,自然無心戀戰。相對於臺北抗日軍的不堪一擊,日軍於桃竹苗的客家地區卻遭到強烈抵抗。該地區為臺灣本地的民間團練軍隊,帶頭抗日者多為當地的富豪、地主及知識分子,他們為保衛鄉土不惜犧牲性命,以致戰況慘烈,死傷慘重。

  原本日軍依賴精良的武器於6月21日進佔桃園,22日攻陷新竹城。但城鄉郊外仍為抗日軍所控制,到處發生戰鬥。7月10日抗日軍於新竹城東山上置砲,往城內射擊。同時率軍欲奪還城,但遭日軍擊敗。又於7月23日凌晨再集結1,500餘人襲擊,但仍被擊退,該役抗日軍死傷百餘名,日軍僅死亡一名。經過幾次新竹奪城戰役後,新竹民軍勢力削弱大半,日軍的佔領區亦逐漸擴大。(註1)

  當時客家人所使用之武器,據某報通訊員邁耶士(Myers)所言:

  先前清軍官兵撤退時曾供應客家毛瑟(Mauser)銃、溫徹斯特(Winchester)銃及多數彈藥,故如今彼等亦相應的可熟練地使用這些武器。如此對日本人而言已是重大事態了。且客家人原本通曉山地形狀,且自幼年便生長於溪谷山嶽間,慣於山谷作戰,其戰鬥人數亦不下一萬人。(如圖1)

  至於當時日人對客家人的印象,則如《風俗畫報》所言:

  大姑陷附近之土民為本島中最獰惡之客家種族,實在無法以尋常手段予以拯救。故若放任彼等跳樑,則將來會帶給全島施政上無法估計之弊害自然不言可喻,且將要南進之師團兵站亦不得不屢屢陷入危殆之地。總之,對於卑鄙殘忍之彼等已不再是必須以戰時公法來處置的了。(註2)

  又如邁耶士(Myers)所言:

  彼等對日本人之暴行也屢屢出於極為卑鄙之舉動,外面似乎表現出熱情,而勸誘進入市街後,再於不注意時由四方襲擊,由於無暇抵抗,因而死傷無數。這種情形於サンカキン(三角林?)村附近終於達到頂點,八百日本兵於十七日長途行軍後寂靜休息時爆發開來。村民等於此時亦如往常一般表達厚意,於屋前插上白旗而無異狀。因此日本士兵安心地放下武器。突然間從各家角落竄出數千客家人開槍射擊。由於無暇整隊,以致頃刻間多人喪生。雙方進入決死激戰後,客家死者百人以上,俘虜一百五十人。日本兵亦有二百名死者及八十名傷者。起初客家人意圖將日本兵全部殺光,但其目的原本就不可能達到,最後勝利歸於日本兵。事後軍隊決議,下令將大姑陷及其附近各屋燒毀,絲毫不加寬貸。翌日清晨付諸實施。於撤回首府途中,凡是可燒者皆付之一炬,以致客家之誅戮不可勝數。(如圖2、3)

  依此看來,似乎日軍在大姑陷(今大溪)河谷實施的大擊攘戰略是針對客家人所進行的報復行動。邁耶士(Myers)於7月17日報導,南下的日軍於大姑陷附近遭到客家大軍數千人之伏擊,日軍死傷實不下兩、三百人。(註3)其實大嵙崁地方閩客皆有,邁耶士誤以為大嵙崁全屬客家人,此或許是因桃竹苗一帶客家人居多所致。邁耶士甚至認為客家人之所以英勇抗日全是清軍煽動所致。

  賊徒即客家人與生蕃,初見時並非想像中不講理之人,其至於此全為不知自己境遇所致。清國軍官撤退時,向四方傳播謊言,謂日本人畢竟只是盜賊之類而已,應接受黑旗軍之援助以防受其毒害。因此未曾與日本人溝通的客家人,自然無從辨別事情真相。遂下決心認為與其遭到倭奴殘忍無饜之毒刃而喪失父母妻子,倒不如曝曬白骨於戰場來得痛快。(如圖4)

  上文所稱的「生蕃」應是指「熟蕃」,即如參與大嵙崁忠義局等抗日組織之霄裡社或岸裡社屯蕃等人。而將客家人視為與中國人不同種族的看法是根本錯誤。如客家人在龍潭的抗日事蹟有七十三公及福善諸君等,皆被視為民族英雄。即使到了明治44(1911)年村民亦嘉許其忠義抗日之精神而欲永遠奉祀,如龍元宮福善諸君祀典會有云:

  粵稽春秋隆祭祀之典,律法無滅祀之條,所以霜降露濡,君子每動春秋之感,此實人情所不容已此也。是以天下古今莫不蒸嘗為重要。溯我福善諸公,值乙未年間,時逢兵燹,不避威武,遂成遇害,是蓋諸公讀聖賢書,感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而敢為斯矣哉。大節臨志不奪,聞者莫不興起,亦莫不為婉惜。……凡我同輩,和衷共濟,毋得隱瞞而侵匿,亦勿爭長而競短,俾祀典綿千秋永賴,其功德豈亞於渡海焚香登山? (註4)

  或有人認為當時客家抗日與國家民族無關,完全只是為了保衛自己家鄉而已。對照如上所言,可知其洵為虛言矣。

  日軍攻陷大嵙崁後,繼續往苗栗進軍,8月9日攻佔尖筆山,進入頭份街。抗日軍退居苗栗。8月13日進攻苗栗,翌日攻陷。(註5)客家人經過這幾次戰役後,死傷極為慘重。如中港偵探林玉銓與林連山之報告,真可謂客家的大浩劫。

  銓所到之處見山路賊死不知其數,現日本大軍自新竹起駐紮中港、頭份,今日內應能入苗栗。銓所經過各庄見百姓叫苦連天,心竊希望歸降,目前無人作主說和。銓見此光景,命連山至各庄叫頭人出來,使諭各庄人歸順。目前於各店貼上必要之告示。銓與連山一同前往各庄安撫土民,以免各庄百姓作亂。……見日本大軍所到之處,並無人安撫百姓。銓因此與連山同行前往中港、頭份,到各庄村叫來庄長,諭示歸降,呈上禀書。待日軍進苗栗後再安撫良民。(如圖5、6)

  經過日軍摧殘後,「再沒有比客家之婦孺更值得憐憫的了,彼等既無可容身之房屋,禍害又左右交至。」「鬥爭、暴行殺戮及劫掠仍如家常便飯。」(註6)

註1:市毛淺太郎,《征臺顛末》(水戶市:市毛淺太郎,1897年12月),頁263-268。《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上卷(東京:綠蔭書房,1986年復刻版),頁74-80。
註2:《臨時風俗畫報增刊 臺灣征討圖繪》第二編(東京:東洋堂,1895)頁10。
註3:〈マイヤ-ス通信臺灣戰況及探偵林玉銓ノ報告〉,公文類纂V00033\A012。
註4:《龍元宮史料》,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藏。
註5:《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上卷(東京:綠蔭書房,1986年復刻版),頁95-98。
註6:〈マイヤ-ス通信臺灣戰況及探偵林玉銓ノ報告〉,公文類纂V00033\A012\069。

 

民俗文物小常識

故遣鐘聲渡水來:館藏「泉郊金晋順列諸號重新劍潭寺前進並修創等處碑記」
  「財團法人劍潭古寺」位於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805巷6號,為臺北市政府公告之歷史建築。主祀觀音菩薩,目前負責人為辜成允(資料來源:內政部)。依據民國63年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編印《臺北市寺廟概覽》,當時管理人為辜振甫,係由住持(莊輝熊)會同信眾聘請之。

  劍潭寺原址位於劍潭山南麓,臺北圓山基隆河北岸。劍潭寺現址不在劍潭山,主要是因為日據時期,為紀念於臺灣薨逝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選定風水極佳的劍潭山興建臺灣神社,其後為擴建神社及興築敕使街道,昭和12至15(1937-1940)年間,將劍潭寺拆遷移到大直北勢湖山麓。

  劍潭寺早期興修,史冊記載極少。按同治10(1871)年陳培桂《淡水廳志》
  劍潭寺:即「府志」云觀音亭。在劍潭山麓。乾隆三十八年吳廷詰等捐建。寺有碑記述:僧華榮至此,有紅蛇當路,以筊卜之,得建塔地。大士復示夢有八舟,自滬之籠可募金,果驗。寺遂成。道光二十四年泉郊紳商重修。


  所提碑記即「泉郊金晋順列諸號重新劍潭寺前進並修創等處碑記」,碑文如下:
  劍潭,古彝社地,為淡八景之一。相傳潭有劍光,常射斗,載邑誌。
  先是,有僧華榮者,奉大士雲遊至此,露宿古樹下,時未有村社。山多古樹,質時之雞籠,甫跋錫,即有紅蛇當道,異甚。以筊卜,得建福地、構茅剎,卓錫其中。後以大士示夢:「凌晨有八舟,自滬之籠,可募化。」僧如言,果驗。因而靈聲四播,聞者,爭樂事赴功而廟成。
  乾隆中葉,順寶僧其世派也;善大素,積有多金,捐倡重建,廟貌一新。至道光年間,風雨損蝕,不無剝喙。董其事者,乃先興佛座,起右廊為方丈地;而前楹左畔遺址蕭然,見者腕焉。
  甲辰春,眾郊紳士義源號、林益勝、謝瑞成諸檀越,辦香至廟,觸目會心。歸而慫恿同志,雀躍輸成;數月之間,魚麟疊瓦,山麓棟樑。洵乎,化劍潭前,舉目□諸天之境;垂楊山上,回頭登彼岸之門,壯觀也。後有繼者,持奉此為圭臬,於是乎記。
  林益勝号捐艮二百五十六元五角五格,謝瑞成号捐艮二百五十六元五角五格,義源号捐艮二百五十六元五角五格,許朝錦捐艮五十二元,張正瑞捐艮五十元,振合号捐艮五十元,德順号捐艮五十元,源發号捐艮四十元,興利号捐艮四十元,德源号捐艮卅元,合源号捐艮卅元,益興號捐号廾元,章興号捐艮廾元,益裕号捐艮廾元,萬鎰号捐艮十五元,晉益号捐艮十元,源榮号捐艮十元,陳淼觀捐艮十元,以上共收來艮□□。一買杉料二單去艮□,一買粟料□□去艮□,一買瓦磚□□去艮□,一買□灰□□去艮□,一買石料□去艮□,一買□一單去艮□,一塗匠共□□去艮□,一木匠共□□去艮□,一塗小工共□□去艮□,一油漆□去工艮□□□,一創□牌去工艮□□,一什用□買□物去艮□□,以上共費去艮□□。
  住持齋僧妙金,令徒政歷、政己立石。
道光廾五年乙已歲三月吉日。


  碑記劍潭附近各商號,因劍潭寺於道光年間已顯斑駁,集資重修,記錄劍潭寺興廟緣由,及各商號出資。額刻碑題,其碑已佚,本館存其拓本,碑文曾收錄於《明清臺灣碑碣選集》、《臺灣北部碑文集成》。

  劍潭寺經乾隆及道光年興修,已具規模。昭和年間拆卸遷移至現址時,仍將舊廟之木雕、石材混建,同時於廟後保留原來許多石雕和木構。「龍山寶剎(龍山寺),巍峨城郭之間;劍水禪關(劍潭寺),掩映林泉之裏」,劍潭寺興建甚早,有與萬華龍山寺齊名之驅,然因政治因素遷徙而不顯,殊甚可惜。
民國41年〈印製品加印反共抗俄宣傳標語暫行辦法〉
  臺灣早期文獻,屢見「反共抗俄」標語,見證昔時臺海對立緊張關係。溯其源,乃民國41年臺灣省政府令頒〈印製品加印反共抗俄宣傳標語暫行辦法〉,規定當時印刷品印製有關標語。

  辦法第一條開宗明義:「為加強反共抗俄宣傳,所有流通於社會上之各商號、公司、工廠及公私機關團體或私人印刷之貨品包袋紙、紙袋、紙盒、商標紙、統一發票、日曆、月份牌、香煙盒、火柴盒、信封、戲票、入場券、說明書、練習簿、日記簿、書刊封面底、夏用紙扇等物,一律加印反共抗俄宣傳標語」,辦法自頒布日即施行。
  
  為求貫徹,要求「省商聯會應通知全省各商店」,並規定由保安司令部及憲警負責檢查,「各種印製品上無反共抗俄之宣傳標語,得予以勸告」。

  至於標語內容,在辦法中訂定宣傳標語由保安司令部統一規定。在辦法之末並明列標語,分為甲乙二類:

「甲類,戰爭性質標語
一、為救國家救民族而戰。     二、為爭生存爭自由而戰。
三、為反專制反殘殺而戰。     四、為實現三民主義而戰。
五、為反對共產主義而戰。     六、為不願做亡國奴而戰。
七、為反對共匪賣國而戰。     八、為反抗俄國侵華而戰。
九、為解救大陸同胞而戰。     十、為報復毀國之仇而戰。
十一、為報復滅族之仇而戰。    十二、為報復共匪血仇而戰。
十三、為免得凍餓死亡而戰。    十四、為衛護歷史文化而戰。
十五、為不願亡國滅種而戰。    十六、為保衛中華民國而戰。
十七、為復興中華民族而戰。    十八、為反對漢奸朱毛賣國而戰。
十九、為反對蘇俄帝國主義而戰。  二十、為救護家鄉親友而戰。
二一、為免得凍餓死亡必須反共。  二二、為求得安居樂業必須反共。
二三、為求得家庭團圓必須反共。  二四、為求得家庭快樂必須反共。
二五、反對共匪的禽獸生活。    二六、反對共匪的漢奸行為。
二七、反對共匪的屠殺行為。    二八、反對共匪的恐怖手段。
二九、反對共匪的清算鬪爭。    三○、反對共匪的階級鬪爭。
三一、反對共匪拆散家庭。     三二、反對共匪強迫婚姻。

乙類,反共抗俄一般標語,
一、打回大陸,解救同胞。      二、復興中華民族。
三、自力更生,雪耻圖強。      四、知耻負責,團結奮鬪。
五、遵守時間,注意秩序。      六、驅逐俄寇,光復中華。
七、收復失土,重整河山。      八、犠牲小我,復興民族。
九、群策群力,救國救民。      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
十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     十二、反共抗俄,爭取國家自由。
十三、反共抗俄,解救大陸同胞。   十四、實行節約,努力生產。
十五、共產黨是賣國漢奸。      十六、消滅共匪,保障民生。
十七、驅逐俄寇,還我河山。     十八、實行三民主義。
十九、完成國民革命。        二十、要勤勞,要守法。
二一、負責任,守紀律。」

  現在臺海關係以和平為旨,舊時文獻上所印製的標語在今日看來則充滿時代感.
 

臺灣人、臺灣事

鹿港詩人施梅樵軼事
  鹿港詩人施梅樵,鼎鼎大名。我在某個臺灣先賢書畫展覽,碰到一位先進,他告訴我說:「臺灣人的書法,我最喜歡施梅樵,很有清代名家何紹基書法的風格。」何紹基以顏真卿厚重為基礎,又參雜了上古篆籀、隸等筆法,其行書遂產生了一種獨創的古奧風格,結構自由揮灑,如沁刻入石,古樸可喜。施梅樵詩書俱佳,但造化弄人,畢生流離轉徙,並不順遂,然而其宏揚詩教之功,卻少有人能及。近日,林翠鳳教授惠贈所著《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巨著,感佩之餘,就談點相關軼事。

  施梅樵,字天鶴,世居彰化鹿港。乃父施家珍為歲貢生,因受到施九緞抗清事件的連累,致家道中落。遲至光緒19(1893)年,施梅樵才考取秀才。兩年之後,臺灣割日,結束了科舉考試。日人據臺之初,施梅樵學非所用,只能一如其他飽學之士,招集同好,結為詩社,以詩酒自娛;其次,則是開設書房,傳設漢文、漢詩,延續傳統文化。鹿港的「鹿苑吟社」,為他與鄉友洪棄生、許劍漁共同倡設。

  中年以後的施梅樵,迫於生計,不得不離開鹿港,到處設塾授徒。依據文獻的考察,他所至之處,包括遠地的臺北、屏東、高雄、臺南、嘉義、雲林,以及中部的草屯、埔里、二林、和美、南臺中、豐原、彰化等,時間長短不一。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分身乏術,也許有人會質疑,施梅樵究竟是如何辦到呢?

  鹿港耆宿施文炳先生曾告訴我,施梅樵長年在外,到處教書、組詩社,他曾到高雄、臺南、嘉義、雲林、埔里教過。他聽過高文淵(為施梅樵高雄的門生)說,施梅樵因名氣大,各地方爭聘前往教學,他也來者不拒,每到一個地方教書,一段時間之後,就將這些學生組成詩社,然後再從鹿港找人過去繼續任教,他本人則再到另一個地方教,循此模式,使施梅樵桃李滿天下,臺灣許多詩社都與施有淵源,其故在此,例如埔里就是找陳子敏去接他的。施梅樵從臺北一路到屏東,所組詩社有十幾個,他教書之目的,主要是在各地散播漢文化種子,對臺灣文化貢獻深遠。

  在埔里方面,施梅樵曾有一些趣事。埔里櫻社也是施梅樵設教而成立的詩社。櫻社前社長王梓聖也是施梅樵學生,施文炳先生曾聽王梓聖說,施梅樵進入埔里教書,教不到一個月,某次,在歡宴場所,有學生家長見到施,稱呼他:「先仔!先仔!」施梅樵聽了很生氣,說:「先生就是先生,怎能稱為先仔?」要他道歉,否則不放他甘休。家長不解其故,施告訴他:「先生是老師,先仔則是乞丐。」家長聽了,才知道一字之差,卻有這麼大的學問。其實見仁見智,他的好友洪棄生卻不以為意,認為臺灣人稱老師為先,淵源甚古,《史記》有「恢先」、《漢書》有「鄧先」,於是仿其稱,寫了「謝先為生壙來徵詩,為題四作」,毫無忌諱。

  施梅樵生平風流自賞,以致晚年生活困頓,民國38(1949)於彰化孔廟的棲身之處,身後蕭條。生前出版詩集,僅有《捲濤閣詩草》。民國46(1957)年其姪施讓甫再輯《鹿江集》,向全臺各地的施氏學生募款出版。洪棄生序《捲濤閣詩草》有:「傳諸他日,將在鄭所南之間;擬於本朝,豈居趙甌北之下。」蔡壽星也說:「由於閱歷滄桑,經過艱險,而彌成高古,決非淺近者所可儗其萬一也。」都是很中肯的評論。施梅樵懷才不遇,卻因生活困頓,到處教書,門生遍及全臺,成為臺灣詩壇重要推手,何嘗不是另一項收穫。
 

館務訊息

本館志工參加「南投縣103年度志工大會師趣味競賽活動」翦影
「國軍第48屆文藝金像獎」得獎作品巡迴展
本館與檔管局辦理「案藏瑰寶-國家檔案菁華展」隆重開展
「104年冬令臺灣史研習營」活動報名錄取抽籤
張鴻銘館長參加《新修彰化縣志:地理志‧自然地理篇》新書發表會
《臺灣大事年表》初稿上網
本館103年度志工參訪活動
 

館藏介紹

圖書室編目上架圖書通報
  本(103)年10月份編目上架之入館圖書計86冊,內容涵蓋本館近期蒐藏之志書、族譜、廟志及採集入館圖書。書目詳見【相關檔案】本館圖書室10月份編目上架入館圖書清單。圖書室目前藏書七萬餘冊。
館藏介紹
  本館圖書室典藏許多圖書文獻,將陸續分次進行介紹,以下列舉1本相關圖書扼要介紹其內容,歡迎大眾來館瀏覽。

書 名:《松雅保安宮志》
作 者:楊義輝總編輯
出版者:臺中市大安區松雅保安宮管委會
出版日期:民國95年
簡 介:
  臺中市大安區松雅村內有多棵老樹,行人常於樹下歇腳,因此原名為松仔腳,直至民國34年改名為松雅村松子腳。該地區奉祀之主神為保安廣澤尊王,保安廣澤尊王向來為民間重要的信仰神祇之一,並且亦是泉州後裔供奉之守護神。據該宮志所載:廣澤尊王係清道光年間迎來奉祀,於咸豐年間建廟,初時為小廟,續經擴建、增修建築至今規模,現已為庄民信仰寄託之所在。

  松雅保安宮除奉祀主神外,左龕供奉神農大帝、右龕為開臺聖王、中桌則是太子元帥,陪祀尚有妙應先妃、十三太子(太保)等神明。該宮原只是一間向西的土角厝小廟,臺灣光復後因空間不足,改移至日據時期所設之講習所,並加以改建。該宮建築特色為「垂脊下方佈滿珊瑚、硨渠貝,表現出臨海的廟宇。」

  本志內容包括該廟:歷史沿革、奉祀神衹、歲時慶典、建築風格、謁祖進香、廟務組織、福德正神等,對有意瞭解該廟宇者,可透過此文獻作更深入的認識。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蕭碧珍 張家榮 林志祥 洪明河
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