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遷建克明宮後的竹山文昌祠
遷建克明宮後的竹山文昌祠

林圯埔文昌祠與水沙堂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竹山下坪地區與二水之間,中隔濁水溪遙遙相對,清朝時代,此地有個「香椽渡」,其名出現於道光年間所修《彰化縣志》,說明了此一渡口是個行旅往來頻繁的重要孔道,也促使二水、田中人士往竹山發展,其中以來自東螺保沙仔崙儒士陳貞元成就最高,也留有相關史蹟。

  陳貞元出現於竹山地區(沙連堡)的活動紀錄,目前文獻所見,最早的是咸豐6(1856)年的教學資料,曾應林圯埔三塊厝陳家之聘擔任教師。大約在此前後,陳貞元由生員而廩生,取得科名身分,晉身上流社會紳士階層,往後不斷參與各項文化活動,甚至在戴萬生事件當中,也率領鄉勇參加不少戰役,轉戰沙仔崙、林圯埔之間。

  戴萬生案在同治3(1864)年大致底定,翌年只是一些餘波盪漾。戰爭結束,百廢待舉,陳貞元仍回到林圯埔街投入作育英才之路。這次的教學紀事,僅見於其子陳紹年的〈水沙堂記〉,文中簡述了讀書經歷與創建沿革:

  「臺灣中部林圯埔街有水沙堂焉,其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則僕之先父廩生陳貞元與陳含英之先父(名盛)出資創建,以為校舍於此。則僕讀書與諸友讀書處也。諸友者何?即陳紹謨、陳含英二茂才,及林作揖、林以文、陳上策諸人也。後有茂才陳上治建議,以郁郁、謙謙二文社之資,重為修築,崇祀二社文昌帝君;惜修繕之功未竣,而割臺之役已成,其堂遂為戎馬棲遲之所。今也雲龍吁象,風鶴無驚,有社友林月汀君、魏獻珍君、陳紹唐君等邀僕籌議,鄙意應以二社之資,再為修飾,設備完全,仍以崇祀二社文昌帝君,則前之倡設而有功於教育者,從祀該堂,並議二社善後事宜。謬荷林月汀君等贊成。爰邀二社各重要社友開議,亦復滿堂一致,乃奉魏獻珍君監督工事,尅日興工,務期完善。林月汀君等又曰:既有美麗堂宇,宜錫佳名。……竊謂此地即前清《彰化縣誌》所稱之水沙連,沙明水秀,人傑地靈,宜名曰水沙堂,爰書以紀其事焉」。

  據此記所述,陳紹年認為水沙堂前身是其父陳貞元與陳盛出資創建,作為林圯埔街講學的校舍。割臺前不久,由陳上治秀才建議,以郁郁、謙謙二文社經費,重為修築,崇祀二社的文昌帝君;功未竣便遇上割臺之役,房舍遭到軍隊駐紮。地方平靜後,林月汀、魏獻珍、陳紹唐等鄉紳與陳紹年商議繼續修建,由魏獻珍監督完工,增祀郁郁、謙謙二社有功人員牌位,正式命名為水沙堂,並訂定善後章程。

  此記旨在敘述陳家在林圯埔街創設書房至重建為水沙堂的歷程,但因動用了郁郁、謙謙二社經費,由文獻可知二社是附屬於林圯埔文昌祠的社學,那麼林圯埔文昌祠與水沙堂關係如何?文昌祠與水沙堂是同一建物的不同名稱?此建物是地方公建或陳家私建?再再令人困惑。稽考兩者的修繕紀錄,又若合符節,實有釐清的必要。

  林圯埔街文昌祠在清代沿革部分,已明載《雲林縣采訪冊》,有云:「文昌祠:在林圯埔街,距縣二十五里。崇祀文昌帝君、大魁夫子。學社一十餘間,為沙連閤屬士子講學課文之所。同治年間,紳士倡建;光緒十二年,郁郁社諸同人建置祠租一百餘石,勒碑立石,為祠內春秋祭祀之費。二十年,興建重修。」據此可知林圯埔街文昌祠由沙連保紳士倡建於同治年間,是「閤屬士子講學課文之所」,且在光緒12(1886)年由郁郁社諸同人建置祠租一百餘石,「郁郁社諸同人」主要都是當時沙連保領導階層紳士,故該祠為地方人士公建毫無疑義。

  問題是文昌祠沿革,據現有文獻史料,與水沙堂是幾乎相同的,如文昌祠「(光緒)二十年,興建重修」,與水沙堂「修繕之功未竣,而割臺之役已成」時間相符。《南投縣風俗志宗教篇稿》記載,文昌祠在日據初,即明治29(1896)年起,至38(1905)年止,「被徵用為陸軍分遣隊之歇息所,以致失修。」又與水沙堂「其堂遂為戎馬棲遲之所」一語相符。接下來文昌祠的修建,《南投縣風俗志宗教篇稿》又云:「一九一二年(明治四十五年),由魏林科首倡,又向謙謙社、郁郁社醵資三千元,予以修葺並油漆。」則與水沙堂「乃奉魏獻珍君監督工事,尅日興工,務期完善」一事相應,魏林科字獻珍,故魏林科、魏獻珍是同一人。

  從修建文獻觀察,則林圯埔街文昌祠與水沙堂,幾乎就是同一建築。《南投縣風俗志宗教篇稿》論述文昌祠,鉅細靡遺,並無任何陳貞元或沙仔崙陳家參與修繕的紀錄,亦無「水沙堂」之別名,而陳紹年所撰〈水沙堂記〉,則又指陳歷歷,似有所本,在尚無更具體之史料出現以前,或可作如下的推論。郁郁社的結社,早於文昌祠的興建,創社社長張煥文卒於咸豐6(1856)年,最遲在這年該社已存在,社既存在,必已興建房舍崇祀文昌帝君等神祇,初具文昌祠雛形。

  陳貞元亦為郁郁社社員,且在林圯埔街教學,可能捐獻房舍經費,而設教於此,並就近管理郁郁社經費或活動,後來更自創謙謙社,成為文昌祠成立後的兩大經濟支柱,此社也是由陳貞元負責相關事宜,因此文昌祠名義上雖是林圯埔地區「閤屬」公祠,實際上仍是郁郁、謙謙二社所有,陳貞元長期在文昌祠教學,又掌理兩社事務,陳紹年撰文紀事乃偏重於其父及郁、謙二社,而忽略該祠係沙連保閤屬共有性質,即使命名「水沙堂」,亦無法取代割臺前早約定俗成的「文昌祠」名稱。

  文昌祠在民國40年代,舊址因興建竹山果菜市場,遷建於克明宮(帝君廟),併為一體,但所有權仍屬鎮公所。九二一大地震後與克明宮整體規劃重建,改名「文昌書院」,繼續發揮其興文庇士的宗教功能。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林志祥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洪瑞豐 黃淑惠 邱滿英 張家榮 林承彬 鍾達諸 謝東勝 林春綢 洪明河 趙麗卿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