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文物、記憶與文化認同的建構」國際學術研討會
「文物、記憶與文化認同的建構」國際學術研討會

「文物、記憶與文化認同的建構」國際學術研討會

  由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台北分部、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及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三機關所共同合辦的「文物、記憶與文化認同的建構」國際研討會& amp; amp; ldquo; Objects, memory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re)construction”,6月27日上午於台灣文獻館,由國史館館長林滿紅主持下揭開序幕,議程至29日止,共為期三天。

  這場時經一年多精心策劃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是一場結合政府行政與學術、國內與國外機關的努力成果,大力邀集了國內外(法國、美國、英國、香港)的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博物館研究專家,以及個人收藏家共30餘人進行研討與交流,且開放100名相關文化工作者及有志趣者報名參與。

  研討會的主要目標鎖定在台灣的當代文化,並以國外經驗做為比較,以探討有形、無形文物與文化之間的關連。並檢視文物在建構地方及民族認同上所扮演的角色,研究途徑包括探討文物收藏的過程、博物館及文化機構的運作、以及人們如何使用文物來宣稱他們文化的獨特性。在這次研討會裡,文物將被視為記憶和文化的來源,通俗文化及生活用品的文物,如陶瓷、服飾及時尚、偶藝、音樂與歌謠等等,是會議討論的焦點,涵蓋的時期從十九世紀到當代。除此,另一項研討焦點為收藏家、收藏品、博物館,與文化建設機構在保存現有文化和認同的作法。

研討會10場次的學術研討中,主要議題包括:
- 民族記憶、文化和認同裡有形/無形文物的意義;
- 文物如何傳達及象徵民族和地方的文化或認同;
- 文物如何作為社會科學家分析文化記憶和認同建構的重要素材;
- 收藏家如何透過收藏過程建構他們的認同,以及收藏家對於民族文化建構的貢獻為何;
- 在民族與地方認同的建構當中,博物館及國家扮演的角色為何。

  除了研討場次的安排外,第一天中午於午餐時間並安排了台灣文獻館文物展的導覽參觀及簡易的版印動手做活動,以添加研討會的趣味性,也讓與會者親身体驗台灣文物及文化。第二天傍晚安排輕鬆的布袋戲與優美的台灣民俗音樂北管曲樂欣賞。為期3天的研討會,內容、活動豐富多采,讓前來參與研討會的文化人均感不虛此行、滿載而歸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發 行 人/謝嘉梁 行政指導/林金田 總 編 輯/蕭富隆 執行編輯/林志祥 編輯小組/邱滿英 林志祥 黃淑惠 鐘登崇 黃啟泰 蔣美貞 洪明河 館址: 54043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