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四白山人遺稿內頁
圖1.四白山人遺稿內頁

四白山人盧振基及其詩稿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最近有個機緣,得識大陸學者盧咸池教授。談起家世,他說清末曾任雲林縣儒學訓導的盧宗煌,是其曾祖父。臺灣建省之後,設立雲林縣,建城於林圯埔。光緒14(1888)年,正式設官建治。後於光緒16(1890)年,移鳳山縣訓導增設雲林縣訓導。盧宗煌之擔任雲林儒學訓導,我早知其人,對於其籍貫、生平等,一無所悉。臺灣文獻的著錄極少,《雲林縣采訪冊》說:
「盧宗煌:光緒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抵署任,十九年六月十七日在任病故。」

  此條資料,後來又採入《光緒臺灣通志》,文字更為省略,僅稱:「盧宗煌,光緒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署任。」盧宗煌任職的地點-新建雲林縣城,在今竹山鎮,正是我的家鄉,城址約在鎮公所左側。盧教授有心搜羅家族文獻,乃由盧宗煌再談到宗煌之父盧振基,以及宗煌之子盧東啟(盧教授祖父)、盧心啟(字乃沃)等。

  幾度書信往來,得知盧教授已經掌握不少家族史料,且曾整理「情繫兩岸留種園」一文。留種園是盧振基內渡前在臺南創立的學塾名稱,定居廈門之後,又在當地設立留種園,目前留種園後人分布各地,瀏覽盧教授所整理史料與文章,他表示僅知「先高祖盧振基著有《四白山人吟稿》十卷,但現家中未存有他的任何著述及手稿」,這應是盧家莫大的遺憾。

  盧振基生平,因有進士施士洁所撰「司訓立軒盧公家傳」,且收入《後蘇龕合集》,故治臺灣文史者,並不陌生,節錄如次:
「司訓公諱振基,字立軒,晚自號四白山人,臺灣縣學歲貢生,部選寧德縣學訓導。性至孝,里居授徒,以母在,不遠遊;即大比之年,亦從不一赴省試,始終澹於仕進,有古隱君之風。少孤,家貧自力。年二十,入邑庠,旋食廩餼,歲科試輒優等。督學徐公宗幹,目為端人正士。以故從游者眾,一時掇巍科、翔文苑者,指不勝摟。……。僑鷺以後,日惟杜門課諸孫,未嘗向當路投一刺。鷦棲蛛隱,抱道以終,年七十有六。」

  盧振基逝世於光緒29(1903)年,施士洁之所以寫這篇傳記,固然是盧氏過世之後,受家屬之託,其實施、盧兩家三代同住米街,且是比鄰而居。施妻黃氏還是盧振基設塾時的學生。甚至盧振基曾有意收施士洁為婿,不料施父新喪,事遂中輟。這些因緣,才是施士洁所言:「予縱不文,其曷敢辭?」的重要因素。

  施士洁在這篇家傳之末,約略提到了盧振基《四白山人吟稿》的存稿情形,說是:「今春文啟手公遺詩一冊,踵門乞為公傳。」又說:「公雅有譔述,燹後蕩然;今存者,《四白山人吟稿》十卷中,所餘不過數十首而已。」據此得知,盧振基身後,家屬求施進士撰傳,特由其孫盧文啓手持盧詩一冊拜見,這是當時僅存人世間的盧氏詩作,「所餘不過數十首而已」。

  百年之後,這「數十首(題)」盧詩仍很幸運的被保存下來,且整理發表在《高雄文獻》(創刊號、第二期合刊),題為:「四白山人遺稿序介」,序介為文獻前輩黃典權撰寫,據文中說明,原稿由楊金鐘珍藏,經黃氏影印收存。全稿凡33頁,用「倍文齋」印的「公立小學堂」朱絲欄格紙抄錄。稿前有篇「盧立軒廣文傳略」,與內文筆跡相同,證以前引施撰家傳提到「今春文啟手公遺詩一冊,踵門乞為公傳。」推測此冊就是盧文啓手錄求傳的詩稿,稿前傳略實有提供參考的意味。值得注意的是,傳略最後的幾句話:「著有《四白山人吟集》十卷,兵燹之後,強半散失,僅存數十首云。」可知此冊為盧振基碩果僅存之詩稿,輾轉流傳至今。

  綜計全篇詩稿,共有詩45題,作品130首。詩題中只出現了「丙戌」、「戊子」兩個干支紀年,即光緒12(1886)年與14(1888)年。按盧氏年20即考取秀才,此後開始授徒養親,地點可能在臺南附近,因母親在不忍遠離。光緒7(1881)年,盧氏年54歲,這年「丁內艱」,此後教學足跡更為寬廣,詩中提到「苓村」也許是離開臺南的第一個任教地點。「苓村」,指苓雅寮,今高雄市苓雅區。其入苓時間,原稿29頁詩題有「予自乙酉就館於苓」,時間明確,乙酉即光緒11年,因此前稿共跨越光緒11至14年(1885–1888),是可以肯定的。

  高雄市苓雅區現今為高雄市重要工商業雲集之地,市容繁盛。而透過盧振基詩稿的描寫,光緒年間的苓雅寮,還是個十足的貧窮漁村。就連書房位置一遇漲潮,四周便受海水包圍,詩道:
「海漲潮來繞四旁,館舍圍浸在中央。教人景仰吾夫子,泗水灣環數仞牆。」
「人從道路乘桴浮,水向書房入兩頭。前後空庭皆作沼,笑看活潑小魚游。」

  書房之簡陋,盧氏安之若素,甚至還以孔夫子泗水教學自況。至於書齋名稱,稿中仍留有線索,原稿21頁有「戲詠道南山房」七絶二首,下注:「即苓村書齋名」,他遠離家鄉,感慨之餘,而寫下當時的心情:
「山房寂寞獨離居,早晚焚香且讀書。自是修真一古剎,只差清磬與紅魚。」
「鰥居不歉一僧居,終日閉門祇念書。唯有隔牆潮汐水,往來知己是游魚。」
獨居如僧,水居如魚,比喻巧妙,此亦題為「戲詠」二字之故。又書齋名為「道南山房」,而非盧氏慣用的留種園,推測應是主人家的書房名稱。

  因書房地緣關係,盧氏眼中所及的山川、古蹟,不外乎打鼓山、旗後等地區,無不留下題詠,為這些當時仍屬偏遠地區的南臺灣,平添藝文史料。如「望打鼓巖水月殿」云:
「山環重疊屋,水繞轉彎村。客在孤舟上,遙望古寺門。」
又如「九月初二日風雨即景」云:
「港出由旗後,堂居打鼓間。雙開窗對海,兩放案朝山。」
「旗後臨水宮文昌閣」云:
「路自巖頭轉,雲從寺口封。文星凌絶頂,神筆冠群封。」

  著述並不困難,但能流傳後世,則要靠些機緣,古人早已言之。盧振基畢生辛苦所作《四白山人吟集》十卷,經過割臺之變,只殘存了苓雅寮教學的詩作。原稿仍存盧家,因求撰傳之故,寫了一份副本,送請進士施士洁參考。誰知百年之後,原稿早已不知下落,幸賴副本的影印本流傳而顯於世。《四白山人遺稿》的傳世,因緣俱足,尚存詩作130首,的確是不幸中的大幸!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蕭碧珍 林志祥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