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臘八粥
臘八粥

臘八粥

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古代「臘」是重要的祭祀活動。有人認為「臘」是「合」的意思,臘祭就是合祭諸神;也有人認為「臘」是「獵」的意思,獵禽獸以便歲末祭祀祖先。從先秦起,臘日即被視為年節,在冬至後的第十三到三十五天之間,最晚也不會到除夕,大多在二十四節氣的小寒節氣內,落在農曆的十二月,因此農曆的十二月就稱為臘月。農曆十二月初八,相傳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佛教徒稱為「佛成道日」,俗稱「臘八節」,佛教徒以米加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到了南北朝開始把臘日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宋朝以後每逢臘月八日,寺廟都要準備「五味粥」敬拜佛祖,再分贈給善男信女,保佑身體健康。臘八節分送親友臘八粥也有分送祝福之意。吃了臘八粥以後,就開始忙過年。康熙皇帝曾賜給有功的臣子臘八粥,視同恩寵。
  
  清朝初期,過臘八節的習俗傳到臺灣,善男信女們都要到廟中去祭拜神明,並煮臘八粥讓全家人食用。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饋送親鄰,為臘八粥。特別遵循古風的家庭,天沒亮就吃臘八粥,吃個好幾頓,以表示「富貴有餘」、「年年有餘」。

  有些臘八粥是用乾果、豆類煮成的,像花生、紅豆、白果、紅棗、栗子、藕乾、松仁、薏米、桂圓、核桃仁、杏仁、蓮子、葡萄乾、糯米之類,湊成八種,加上紅糖、白糖熬煮成粥。這些食物多具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暖身驅寒的功效。臺灣的臘八粥,本來只有甜食,後來有以肉片、木耳、蝦仁等材料煮成鹹粥。用料豐富是臘八粥的最大特色,因此又有「七寶粥」、「五味粥」及「佛粥」的別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石瑞彬 蕭碧珍 林志祥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