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俗文物小常識
玉皇大帝神像-陳列於本館文物大樓3樓第5展示室
玉皇大帝-天公
文/俞惠鈐/本館採集組助理研究員
臺灣民間俗信玉皇大帝管轄天神、地祇、人鬼、儒釋道三教諸神佛,並掌握萬物生長、保育、賞罰大權,是最具權威的神中之神,故尊稱「天公」。道家則以玉皇大帝為天界最高主宰之神,敬稱為「元始天尊」。
由於民間「敬天」、「祭天」、「畏天」的影響,天公崇高偉大的形象,被具體人格化。臺北木柵指南宮供奉的玉皇大帝,甚具代表性,宜蘭靈霄寶殿的玉帝造型,亦有特殊氣質與威儀。然臺灣一般民間及廟宇崇拜天公沒有偶像,也無法為之雕塑神像(如鹿港天后宮,承泉州信仰文化,以祿位牌供奉),因此,以「天公爐」或「牌位」焚香膜拜表達敬意。
傳統習俗上,農曆正月初九為「天公生」,要「拜天公」,俗諺:「初九若無暴,眾神不敢暴。」意指若天公生這天沒有風暴,以後整年都不會有風暴。在民俗信仰觀念與作法上,也十分慎重;是日祭祀大都備五牲、五果、六齋、紅麵線、紅龜粿、清茶等祭品,全家齋戒沐浴,以莊嚴敬畏心情,按尊卑依序上香,行三跪九叩禮,拜天祈福,又因為俗信「蒼蒼者天,仰頭即見」,故當日亦有不少禁忌如曬女褲、倒便桶等。
有關玉皇大帝簡稱、俗稱、聖號頗多,生平來歷亦有不同版本說法;但唯一讓我們可確信的是,祂一直代表著臺灣民間信仰諸神中,最有權威的至上天神。
(本文初成文於民國92年6月,作為展場文宣,於民國103年再修正部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