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張鴻銘館長(右)致贈演講者陳逸君助理教授紀念品
圖1:張鴻銘館長(右)致贈演講者陳逸君助理教授紀念品

陳逸君老師主講「食在客家—從飲食看客家民俗文化」演講紀實

  本館臺灣文獻講座,於本(103)年2月20日(星期四)下午2時,在史蹟大樓一樓簡報室舉行,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專任助理教授陳逸君老師,主講「食在客家—從飲食看客家民俗文化」。

  陳老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人類學、族群認同、宗教與祭儀、社區營造及應用人類學,專研族群包括噶瑪蘭族、布農族與詔安客等,近年於雲林縣詔安客家聚落進行田野調查工作,致力於詔安客民族誌之撰寫。著述或編譯有《年輕世代與客家社會、文化之研究:以雲林詔安客家族群為例》、《新虎尾溪溪北詔安客家庄文史集:第三嵌(欠)湳仔、第四嵌(欠)深坑》、《社造耕雲:100年度雲林縣新故鄉社區營造成果手冊》、《挺立在風雨中內優社群:莫拉克颱風前後的沙阿魯娃族,卡那卡那富族與下三社群》、《滾滾塵石下的族群離合:莫拉克颱風前後的楠梓仙溪與荖濃溪部落變遷史(四社平埔卷)》、《歷險福爾摩沙:回憶在滿大人、海賊與「獵頭番」間的激盪歲月》等書。

  在本次講座,陳逸君老師主要講述內容,是透過族群的飲食特色,來看隱含在飲食背後的客家民俗文化。因為,飲食不僅是一種功能性的工具行為,除了維持人類之生命,它更是具有深層意涵的表達行為,不同的飲食風味呈現多樣的文化符碼。

  陳老師在演講中,講述香港美食作家陳紀臨、方曉嵐曾比較中國、香港及臺灣三地之經典客家菜式,研究其典故、做法和烹製訣竅,提出三地客家飲食文化之共同性為:重山珍、輕海味;重內容、輕形式;重原味、輕混濁;重蒸煮、輕煎炸。而這些特色,除有少部分跟在臺灣的客家人飲食特性不同外,主要是顯露出客家人的族群特性──勤勞、節儉、實際、低調。
  
  另外,陳老師亦提及,一般而言,客家人比較不重視飲食的精緻性和藝術性,在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與其生態環境互動之下,因氣候、水土與農林畜產品逐漸改變或調整客家人傳統的飲食習慣,而積澱出臺灣客家人的族群飲食特徵。

  最後,陳老師一一歷述臺灣客家常用或特色食材、食物,如酸柑茶、椪風茶、柿餅、四炆四炒、鹹粄圓、粄條、「熝湯粢」與客家麻糬、新丁粄、四點金、紅糟肉、豆乾湯、封菜、仙草…等等,並由這些飲食行為來理解客家人的民俗特色。現場與會聽眾,發問踴躍,氣氛十分熱烈。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館址:54043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蕭碧珍 張家榮 林志祥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