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普度公燈
普度公燈

普度公燈

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又稱「路燈」,臺灣民間習俗的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人們相信農曆七月初一「開鬼門」後,孤魂野鬼(民間避諱俗稱為「好兄弟」)就被暫時釋放到人間,為了讓「祂們」方便認路,好享用普度供品,因而設有「普度公燈」,早期全臺各地都有這樣的習俗,自農曆七月初一點燈到月底,目前只剩較為傳統的中、南部地區的民眾較普遍保留此俗。

  普度公燈傳統式為紙燈籠,上罩一只小斗笠;也有在小斗笠下面垂吊一只燈泡的;另外也有使用鐵皮或玻璃製作,內點油燈或通上電燈,形式多樣。有些地區普及於家家戶戶,也有的只設置在村落路口處,入夜後便點亮為孤魂照明引路,直到翌晨。其實,安普度公燈的習俗,除了為孤魂照路,也有為人們夜行、夜歸壯膽之意。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蕭碧珍 張家榮 林志祥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