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南投配電圖(南投街路建設電柱及支柱支線調查圖),典藏號:000068120259002001M。
圖1:南投配電圖(南投街路建設電柱及支柱支線調查圖),典藏號:000068120259002001M。

南投點電燈

文/張家榮/本館編輯組編纂

  2014臺灣燈會以「馬耀南投」為主題,在中興新村盛大辦理,綿延3公里多的花燈裝飾,夜晚萬燈齊亮,璀璨輝煌,讓精省後沈寂已久的中興新村又喧騰熱鬧了起來,也為南投帶來空前龐大的觀光人潮。然而,在南投街上點亮第一盞燈,卻也有一段曲折的過程。

  一般敘及南投縣的電力建設,多半會提及日月潭水力發電的興建,例如《南投縣志》中也對日月潭水庫的興建與發電多有著墨。(註1)而今(103)年7月也適逢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即門牌潭發電所,完工後更為此名,現名大觀一廠)發電80週年,臺灣電力公司也在7月29日辦理相關紀念活動,日月潭水力發電這一大型的發電工程計畫,無疑對臺灣影響深遠,內容在過去研究專書已有詳細記載,無庸贅述。(註2)但南投的地方民眾,如何進入到電燈時代,在南投的地方研究中,卻鮮少提及。

  1917年3月16日,《臺灣日日新報》出現了這一則報導:「本島西海岸廳所在地,固未有電燈設備者,有之獨南投廳而已」亦即在當時全臺廳治所在地,西部僅剩南投還沒有普及的電燈供應。這對南投而言,無疑是個憾事,畢竟中部許多非廳治所在地區如大甲、葫蘆墩(今豐原)、彰化、鹿港等都已經由臺灣總督府作業所開始供電,可以享受電燈的便捷,廳內的埔里社支廳也成立了埔里社電燈株式會社,在1916年就開辦了電燈業務,獨獨身為廳治所在的南投,卻沒有電力可供電燈使用。

  其實,南投電力供應問題,從后里庄發電所設立之初,就有規劃考量,例如在后里庄發電所尚未開始供電時,即派人測量員林到南投間的供電計畫路線,(註3)然而這一計畫,「以預算關係上,不能驟行之」。(註4)當時也有考慮,以中央製糖株式會社南投工場剩餘的電力,供應南投使用。(註5)但這些考慮因為整個臺灣中部的供電計畫並不如預期的順暢,和其他颱風、經濟因素等影響,到1917年均未實現,例如員林支廳由后里庄發電所的電力供應,也到1919年4月才完成。(註6)

  然而,畢竟南投為廳治所在,電燈照明的問題,還是受到重視,1917年7月,臺灣總督府作業所又派了以平岡技手(應為平岡又次郎)為首的5名工作人員,預定進行為期兩週的調查,調查重點在於供電到南投的路線究竟是沿著製糖會社的鐵道中南線由臺中架設到南投,還是要由彰化經員林越過八卦山脈架設到南投,而架設的費用預估大約在10萬到12萬左右。(註7)到了8月,南投有意願申請電燈的數量已達1,300盞。(註8)因此,作業所終於改變以往直接由后里庄發電所供電的政策,改由先請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南投工場(即上述中央製糖株式會社南投工場,該工場在1913年併入明治製糖)供應電力,在1918年1月由平岡又次郎帶領十數名工作人員,架設了明治製糖到南投市區各地的電線。(註9)1918年3月8日晚上6點半,南投鄉民扶老攜幼,在南投公園進行了「電燈點火祝賀會」,由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南投工場供應的電力,點亮了街中1,200盞電燈,根據報導當晚「南投街頓化為不夜城」。(註10)

  而另外一勞永逸的解決方式,由后里庄供電的配電工程,則選擇了原有的由彰化經員林,越過八卦山脈供電到南投的路線,配合后里到員林供電的完成,1919年5月正式動工,到7月竣工後才能供電。(註11)

  當年點燈盛況,與今日燈會相比,當不可同語。但南投官民殷殷期盼電燈的使用,卻也要經過6、7年漫長的等待才實現。本館典藏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保有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立後,向官廳申請土地使用所附的南投配電圖(南投街路建設電柱及支柱支線調查圖),與實際負責南投電燈工事平岡又次郎的履歷書等,或許都可以為這段逸事,下一註腳。



註1:洪英聖撰稿,〈政事志建設篇〉,《南投縣志》,卷3(南投:南投縣政府,1997年)。
註2:這部份資料可參見林炳炎,《臺灣經驗的開端-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臺北:林炳炎,1997年3月),吳政憲,《臺灣來電-近代能源開發之路》(新店:遠足,2005年),林蘭芳,《工業化的推手:日治時期臺灣的電力事業》(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1年)等。
註3:《臺灣日日新報》,1913年3月7日,版5。
註4:《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3月16日,版6
註5:《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8月3日,版2
註6:《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4月13日,版6
註7:《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7月26日,版3
註8:《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8月20日,版3
註9:《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2月11日,版3
註10:《臺灣日日新報》,1918年3月12日,版5
註11:《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5月21日,版5及1919年7月19日,版4。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蕭碧珍 張家榮 林志祥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