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新書出版

圖1:《臺灣文獻》季刊65卷2期封面
圖1:《臺灣文獻》季刊65卷2期封面

《臺灣文獻》季刊65卷2期暨《別冊》49號發行

書 名:《臺灣文獻》季刊65卷2期暨別冊49號
發行人:張鴻銘
出版者: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民國103年6月30日
定 價:新臺幣200元

  《臺灣文獻》季刊65卷2期暨《別冊》49號已發行,歡迎關心中國近代史、臺灣史暨地方史志纂修之專家、學者、學生、社會大眾參研,本期《臺灣文獻》季刊刊載【地方史志纂修的理論與實務(下)】專輯3篇、【研究論文】5篇;《別冊》文章7篇。

  【地方史志纂修的理論與實務(下)】專輯文稿
  ●〈論戰後臺灣原住民史的纂修:以《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為例》的纂修〉作者潘繼道,認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在民國83(1994)年起,展開《臺灣原住民史》的編寫。是官方第一次正式以《臺灣原住民史》的名稱,來進行原住民族歷史的編纂,一方面呼應原住民族的需求,一方面也代表官方逐漸正視原住民族的存在。其中《政策篇》乃綜合各原住民政策,對於瞭解近代原住民族發展史非常重要。近代原住民族發展史,是國家與原住民族之間的互動展現,對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造成非常大的衝擊。本文先介紹臺灣原住民史的編纂,進而以《政策篇》為例,來論述戰後臺灣原住民史的纂修,一方面分析其撰寫內容,一方面也思考《政策篇》是否有不同的書寫方式。

  ●〈戰後臺灣地區縣(市)志纂修體制的演變:以水利志到水利史的變遷為例〉作者黃雯娟,認為過去對於戰後臺灣方志的研究,多著重於鄉鎮志的討論或綜合論述戰後方志的纂修成果,討論其評價或纂修類型,鮮少有以縣市志為主題來探討戰後臺灣方志纂修之工作。然而縣(市)志的纂修自光復後即開始有法令規範,四○年代省、縣文獻委員會相繼成立,省志、各縣市志的纂修亦相繼進行,根據統計自光復至101年止,官修的縣(市)志,舉凡:首纂、重修、續修、新修等至少有55部。本文以水利相關內容為討論對象,分析各縣(市)志書中有關水利相關主題的架構與內容,以了解各縣市志中水利相關內容舖陳的差異與可能的原因,探討縣市志書的編輯理念與可能的縣市志書纂修方向。

  ●〈新修《臺中市志》與新修《山口縣史》纂修之比較:以纂修規劃、體例綱目與纂修者為中心〉作者郭佳玲,藉由比較臺灣新修《臺中市志》與日本新修《山口縣史》兩部史書的纂修規劃、體例綱目與纂修者,理解「地方志」是記載該地的現狀,而「地方史」則是記載該地域過去的歷史發展。新修《臺中市志》使用以志統篇的纂修方式獨立編纂。新修《山口縣史》則是以時間的縱向方式來編纂,期待還原歷史樣貌。另外,新修《臺中市志》纂修團隊是在「官學合作」模式完成該志鴻業。新修《山口縣史》纂修團隊則是先行設置「縣史編纂室」專司編纂事宜;其後規劃與聘請纂修者從事編纂。

  【研究論文】文稿
  ●〈渡海東來忽幾秋:明清之際渡臺文士的見聞與際遇〉作者唐立宗,本文以明清之際跟隨鄭成功、鄭經父子的渡臺文士,多來自於福建漳、泉等地,或與鄭氏家族關係甚深者。其渡臺時間大致可分四期:第一期為先於鄭成功入臺者,第二期是1661年跟隨鄭成功攻臺,第三期是1662-1664年跟隨鄭經渡臺者,第四期則是1674年鄭經西征之後來臺者。這些文士除了鄭氏父子以及監國陳永華等人在當政外,其餘多因久遭風霜、年近衰邁,普遍趨向平靜消沉。旅臺文士的消極與隱匿,部分原因是出自於與當政者的不合,使得雙方感懷、思鄉的愁緒日增不減,無形中也耗損了明鄭政權的士氣。
 
  ●〈19世紀中葉臺灣的米穀貿易:以進出口數據為中心的探討〉作者黃順進,認為1720年間,臺灣的米穀已經開始外銷至福建漳、泉地區。1823年時,已經有出口至大陸100萬石的記載。香港美領事紀南報告美國政府之1855—56年臺灣產品出口表,所列1855年臺米的出口數量為80萬石,它的出口金額占出口總值的57.6%,顯示稻米的產銷是當時臺灣經濟的命脈。雖然出口表中列有清廷嚴禁開採的煤炭和硫磺項目,但1854、55年間,廈門英領事巴夏禮及美籍船長Crosby都曾經報告,淡水港和雞籠港出口煤炭和硫磺。到1870年時,臺米的出口量雖已經降低至59.8萬石。但稻米的產值最大,它的產銷依舊是臺灣經濟的主力。

  ●〈戶籍資料所見萬金、赤山、加匏朗與荖藤林的收養型態〉作者童元昭,本研究藉由分析日本時期戶口調查資料,比較三個相鄰的平埔聚落與一個福佬聚落的收養型態,分析其所反映的親屬觀念與變化。四個聚落有同有異的收養型態,一方面對照出強調同胞組或直系的親屬觀念,一方面也凸顯出多族群緊張關係中的適應策略。由於天主教教會的組織與廣大網絡,萬金在與客家村拉扯下維持完整,雖多由男性擔任戶長,但女兒受到重視;雖父子相傳,但同胞組的聯結密切。相對的在大社會居多數的福佬聚落荖藤林在山腳下因洪災土地貧瘠又不足而受限,在家戶繼承上表現出較大的彈性。女性戶長比例在四個聚落中最高,但未婚女兒廢戶也最顯著。

  ●〈歷史創傷與行旅記憶:吳濁流作品的戰亂敘事〉作者林淑慧,本文從小說《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臺灣連翹》,及《濁流千草集》、《扶桑拾錦》、《東遊雅趣》、《環球吟草》等詩集及遊記《南京雜感》、《東南亞漫遊記》,以戰亂相關議題為研究素材,探討其敘事意義。因小說多描繪從武裝抗日到太平洋戰爭等遽變下的人物處境,而遊記及漢詩則抒發旅外所見世界各地戰跡的感受。故從壓抑的集體記憶、太平洋戰爭的荒謬性與軍事動員、旅外詩的戰亂題材與省思等面向加以詮釋。不僅分析小說重構武裝抗日的敘事,或戰爭期的教化及軍事參與、糧食物資的控管,並探討作者至中國、沖繩、英國及德國等古戰場的感懷,以及對於美國珍珠港事件或日本廣島、長崎原爆等歷史創傷的省思。

  ●〈劉自然事件再探〉作者曾咨翔,從1957年5月24日臺北市爆發的一場砸毀美國大使館的暴動,臺灣史上稱為劉自然事件(或稱臺北暴動)。現有關於該事件之著作,均對下述的疑問鮮少著墨,即:戒嚴時期的臺灣是否有民眾暴動的可能性?亦或者,這是一場有計劃性的暴動?本文文脈以1957年5月24日為界,運用近年公開的資料,分析暴動發生前與該暴動有關的因素。以及日後蔣中正總統如何針對國內、外的反應做出對應及處置。此外,本文也透過日本外務省所收集的資料,探究國外對該事件的看法。本文的目的,並非評價暴動事件本身或探究特定歷史人物的責任。畢竟,一場暴動的發生,有其特殊的社會背景與氛圍作為支撐。儘管劉自然事件並未造成當時政府與美國外交關係的嚴重損害,但對歷史研究而言,與新史料對話而對該事件有新的認識,也是本論文期望達到的研究目的。

  《臺灣文獻》季刊65卷2期目錄:
【地方史志纂修的理論與實務(下)】專輯
1.論戰後臺灣原住民史的纂修:以《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為例/潘繼道
2.戰後臺灣地區縣(市)志纂修體制的演變:以水利志到水利史的變遷為例/黃雯娟
3.新修《臺中市志》與新修《山口縣史》纂修之比較:以纂修規劃、體例綱目與纂修/郭佳玲
【研究論文】
4.渡海東來忽幾秋:明清之際渡臺文士的見聞與際遇/唐立宗
5.19世紀中葉臺灣的米穀貿易:以進出口數據為中心的探討/黃順進
6.戶籍資料所見萬金、赤山、加匏朗與荖藤林的收養型態/童元昭
7.歷史創傷與行旅記憶:吳濁流的戰亂敘事/林淑慧
8.劉自然事件再探/曾咨翔

  《別冊》7篇文章,多屬臺灣歷史人、事、物珍貴史料,強調「歷史的.鄉土的.趣味的」,本號將引領讀者從大眾史學的觀點與視野,透過短篇文章,增進歷史的認知與開拓歷史的視野。

  《臺灣文獻》別冊49號目錄:
1.諸羅山社名稱演繹/蔡榮順
2.清末臺灣的搖會組織/郭婷玉
3.日治初期李春生和總督府關係/曾立維
4.「璞石閣」改名「玉里」的經過/劉澤民
5.風流商隱才名著,書法真卿筆勢驕:尋找府城詩人洪鐵濤/顧敏耀
6.曹公祠遷建紀事/林文龍
7.陳仁德之生平及其編修之譜牒/鄭喜夫

  本期《臺灣文獻》售價工本費200元,《別冊》隨刊附贈(單獨購買《別冊》定價40元)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 臺中市中山路6號 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購。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蕭碧珍 張家榮 林志祥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