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媽祖遶境彰化,民眾施放煙火歡迎
圖1:媽祖遶境彰化,民眾施放煙火歡迎

彰化煙火

文/張家榮/本館編輯組編纂

  每逢節慶,施放煙火爆竹,已是長久以來臺灣的習俗。而媽祖過境彰化,也是火樹銀花,大型炮車、煙火瀑布,綿延不斷,徹夜未歇,遊客爭睹,漸漸形成另一特色,但也因此延誤了媽祖行程,衍生相關噪音擾民問題,更成為近日爭議焦點。

  然而在日本時代,「彰化煙火」即是名聞遐邇,但所不同的,當時所指的「彰化煙火」,是指彰化工場製造生產的煙火。

  中國清末時以廣東煙火著名,在日本治理臺灣的初期,臺灣仍常以施放廣東煙火為夜間活動的噱頭之一,例如明治34(1901)年的大稻埕準備神社祭典,即派專人至廣東東莞購買,還特別請4位工匠同來。(註1)另外,臺灣各地煙火,似乎也尚未由彰化所獨擅,例如明治41(1908)年汽車(火車)博覽會舉辦,在斗六、彰化兩次所施放煙火,分別為北投、鹿港製造,亦非「彰化煙火」。(註2)

  但到了明治44(1911)年,日本觀光團前來臺中,施放煙火歡迎、明治45(1912)年,臺灣日日新報社辦理15週年慶祝,也在臺北公園施放煙火,這時,所施放的煙火都已以「彰化煙火」為號召了,(註3)特別或專程到廣東購買煙火的,則漸漸減少。

  「彰化煙火」由來,據傳是乾隆年間由一名漳州老人攜帶廣東煙火渡臺,並在彰化定居,開始製造煙火,而後漸漸聞名。(註4)到了大正初年(約1912年),日人已有集資在彰化設置中臺煙火公司,開闢工場,生產煙火,之後更與北部的臺灣煙火爆竹株式會社合併,來掌控全島煙火買賣,企圖與中國競爭,(註5)形成「彰化煙火」的全盛時期。

  但煙火的盛況到底如何呢?在明治年間,彰化地區的煙火施放,即常可見數十層,甚至百層的施放紀錄。(註6)在大正12(1923)年臺中迎接日本皇太子行啟的提燈遊行中,則對煙火施放有詳細的記載,這一次施放的彰化煙火,共分天層30基,地層9基,天層又分甲、乙兩組,甲組有:花城炮、蝙蝠、活促、弄城、慶城炮、竹鼠、大梨花、狀元遊街、青龍、花球、七星點燈、蜂炮、萬天星等,乙組有:大炮、牡丹、五鯉、白猿、花竹鼠、花鼠、花燈、嫦娥、月慶、月球、花籃、天炮、色彩花、透天龍、車輪花等,地層則有開花炮、洗場炮、弄場炮、花研炮、萬花旗、雨降花傘、地球、閉場炮等,另外還以淡紫色的煙呈現「彰化煙火」、「皇太子殿下奉迎」等字。(註7)如此之盛景,恐怕也很難想像與再現。

  而隨著日人戰敗,技術雖一度由臺灣人重新掌握,而有彰化、彰南、瑞西、華光、南光、南榮、東津等多家煙火爆竹工廠出現,(註8)呈現不同於株式會社一家獨大的局面。但短短數年,就因管理問題,接連發生數起爆炸事件,奪走十數名工人性命,最後加上厲行節約、統一貿易等政策,工廠漸次關閉,「彰化煙火」名聲就此消失在歷史中。現在,彰化境內似乎也已無合法的爆竹煙火製造工廠登記。

  本館典藏《臺灣總督府總督府公文類纂》等檔案,雖仍保有部分煙火相關業者如吳鸞旂、李崇禮等人檔案,或部分煙火工廠登記、煙火取締等相關資料,但「彰化煙火」的歷史一如煙火一般,稍縱即逝,也令人難以再窺全貌。

註1:《臺灣日日新報》,1901年10月23日,版4。
註2:《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6月3日,版5。
註3:《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10月11日,版3、《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5月3日,版6。
註4:《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4月19日,版5。
註5:《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4月13日,版6。
註6:《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7月17日,版4、1909年8月17日,版4、1909年12月5日,版6。
註7:《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4月19日,版5。
註8:《工人報》,1953年7月16日,版4。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蕭碧珍 林志祥 李澍奕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