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台中州東勢郡白毛警察官吏駐在所-郭双富提供
圖1:台中州東勢郡白毛警察官吏駐在所-郭双富提供

地名:新社「白毛台」

文/ 許淑容 / 本館採集組編纂

  「白毛台葡萄」遠近馳名,民國七十幾年即以外銷日本為主。「白毛台葡萄」所指不是葡萄的品種,而是產地「白毛台」。白毛台位於今臺中市新社區福興里,東距谷關七雄排行老六的白毛山約8公里,北有大甲溪、東西各有白毛台溪及阿寸溪。西北方約700公尺處「福民國小」,921震災後重建,是中部地區知名的森林小學,與所在的社區營造點福興社區,近年因為休閒旅遊和單車旅行風潮,而為人所熟知。

  網路許多遊記敘述本地地名由來,常引用傳說,日據時期當地部落誕生一對雙胞胎,毛髮一紅一白,分別稱為白毛嬰與紅毛嬰,族人視為不祥,後來白毛嬰往生,疑似瘟疫流行,村落許多的泰雅住民與日本人也相繼逝世,從此取名當地為「白毛社」。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則認為是漢人取客語譯音泰雅語而來:
  白毛社(Mebasin)今臺中縣和平鄉南勢村的一部分。在南勢社東方約二公里,大甲溪南岸白毛山(一五二一公尺)白毛低位河階面上,海拔約一○○○公尺。社名昔作Meteziran,因其祖先移住埋伏坪西南方時,該地有大杉木(泰雅語Pasin),故以Me-basin為社名。漢稱白毛由來於Meba之客語譯音漢字「毛白」(Mou-pa)近似,倒換成「白毛」。白毛社人屬泰雅族南勢群,南勢番自稱為白狗翻(Kinabhkkuru)。民國二十四年戶口普查時,已不見社名。

  「白毛」在光緒年間已出現於史籍。清自光緒初派官經營番地,雙方殺虐,事故頻多,撫番行剿多路分行,劉銘傳「中北兩路化番滋事派兵勦復摺(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日)」記載:「…又據中路營務處道員林朝棟稟報:五月二十二日,初裏冷番社潛殺墾民二人,翌日,白茆社番復殺墾民一人。獲犯送至臺北,經臣訊明正法。該兩社人眾勢強,聞兇犯正法,即聲言背撫。八月十一日,復殺佃民、防勇八人。林朝棟請調駐防彰化提督朱煥明所統武毅軍前來助勦。林朝棟於八月十五日進攻白茆社,奪踞山頂。…」「白茆」即為「白毛」。連橫《臺灣通史》撫墾志:「初,北港溪番就撫後,人民多往開墾。而林朝棟亦給墾內國姓、乾溪灣、抽藤坑等處。鋤耰並進,可闢田園數百甲。然阿冷、白毛兩社番輒出殺人。朝棟止之,不聽。請討。八月,以兵二千五百分四道而入。…稍來社土目乃為斡旋,願受約。十月,撤兵歸,設隘於險,駐勇守之。…」設官隘保護漢人開發及產業。

  日據延續防蕃所僱隘勇、隘丁方式,明治35(1902)年日人討伐泰雅族北勢群後,在臺中廳大甲溪北岸開設南北向的牛欄坑隘勇線,以阻斷泰雅族北勢群及南勢群的聯繫;明治36(1903)年又在大甲溪南岸開設南北向的二櫃隘勇線,並在二櫃隘勇線東方的阿寸坑畔(白毛台南約2.7公里),設置撫蕃所。大正2(1913)年,改「蕃務官吏駐在所」為「警察官吏駐在所」,由警察從事撫育,通常選在番社中勢力最大的頭目或頭人所居處為設置地點,以便偵察監控番社。

  新社在清朝屬於彰化縣轄,為原住民狩獵之區,道光年間,前來拓墾以客家人為多。白毛台現屬新社區福興里,北面為臺中市東勢區,東為臺中市和平區,南接南投縣國姓鄉。白毛社原來的行政區劃在日據為東勢郡番地,民國34年光復後列為臺中市東勢區和平鄉南勢村(和平派出所曾在白毛台設立白毛檢查哨,73年撤哨)。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 :張鴻銘
行 政 指 導:劉澤民
總 編 輯 :王希智
執 行 編 輯:黃淑惠
編 輯 小 組:蕭碧珍 林志祥 李澍奕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