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新書出版

《臺灣文獻》第66卷第3期
《臺灣文獻》第66卷第3期

《臺灣文獻》季刊66卷3期

  《臺灣文獻》季刊66卷3期已發行,本期由陳進金教授精心規劃【「光復」:臺灣的1945】專輯,陳教授邀請年輕一代的學者投稿,刊載有關軍事、經濟、對外關係、法制與教育等專輯導讀1篇、論文5篇,【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1篇,刊載有關「司公戲」田野調查文章,歡迎有興趣瞭解之社會大眾、專家、學者、學生參研。

  專輯導讀中陳教授就「臺灣的1945」探討,讓讀者更貼近「臺灣的1945」並能自我領會,學習尊重臺灣多族群不同的歷史記憶,進而以臺灣為主體建構一個「想像的共同體」。

  【「光復」:臺灣的1945】專輯,〈戰後初期中國空軍在臺灣的接收與派系鬥爭(1945-1947)〉作者曾令毅,本篇文章在探究二次大戰後中國空軍來臺接收之過程,以及其後續所造成的連動性影響。首先,透過多樣性的檔案與資料重建戰後初期中國空軍抵臺前後,中、美、日三方在接收過程中的交手情況,以及過程中所顯現的問題。其次,透過空軍接收松山機場的過程,探究其背後「軍統」勢力與陳儀當局因接收過程所產生的派系鬥爭。

  〈戰後初期臺灣的糧食管制(1945-1949)〉作者曾獻緯,本文以戰後初期臺灣糧食管制為例,討論以下四項課題,藉以更適切而周延的理解戰後初期臺灣糧食管制:第一、日治末期「總徵購總配給」制度在戰後初期無法運作的原因;第二、統治者運用何種措施重新掌控臺灣糧食資源;第三、在糧食輸出政策的具體制定過程當中,以臺灣供需條件為主要考量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以調劑國內糧食供需為主要考量的中央政府,兩者如何折衝制定糧食輸出政策;第四、在禁止私運糧食出境的情況下,走私集團如何肆應官方政策、利用何種制度及策略走私米糧。
  
  〈戰後初期臺灣對外經濟關係之重整 (1945-1950)〉作者洪紹洋,從對外關係的視野關注戰後初期臺灣同時歷經脫殖民地化與強化中國大陸經濟往來之下,與日本和中國大陸間的經濟關係,瞭解其如何在戰後東亞政經版圖重構與國家權力的介入進行調整。

  當時在臺的日本企業,曾有透過中日合作的技術或資金入股的合資保有本身的利益之提議。國民政府並未採行。在轉換期間,臺日間的貿易往來則存在「正式」與「非正式」兩條途徑,此一狀態至1950年臺日貿易重開後,戰前建構的商貿網絡才獲得延續。戰後初期臺灣與中國大陸間的產業流動與商業網絡,部分定置在戰前日本對外擴張過程中的人員與資材流動,並非直觀地認定為全新的開始,而是存在戰前日本軍事侵略的延續性。

  〈戰後「違警罰法」的批判內容與脈絡考察〉作者吳俊瑩,本文整理出戰後省議員對於「違警罰法」的批評,修正過去研究所認臺灣人對「違警罰法」任其存在、不以為意的說法。民眾的不滿其實透過省議員的代言而現身,省議員們的批評內容儘管零碎未成系統,然而整理其言論可以發現,與1970年代末期法學者的批判是相同的。但省議員在質詢臺上的批判資源多來自在戰前法律生活經驗,而不是外國學說或立法例,戰後行憲,省議員進一步取得明確的憲法依據,強化批判的正當性與力道。兩者匯集的結果,臺灣人並不會對違反憲法人權保障規定的「違警罰法」不以為意,而且在憲政與人權保障的要求上,展現出歷史經驗的延續性。

  〈臺灣高中生眼中的抗日戰爭:高中生問卷調查結果之分析〉作者管美蓉,為了解臺灣高中生對於抗日戰爭的認知情形,本文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蒐集並分析598位中上程度的高二、高三學生對抗戰的看法,議題的設計包含:(一)與抗戰相關的歷史知識;(二)與抗戰相關的歷史意識;(三)與抗戰相關的歷史思維能力等3個面向。期能藉以了解「中國現代史」教學在臺灣高中歷史教育中的現況,並作為改進高中有關抗戰史教學之參考。

  從問卷調查結果,獲致以下幾項結論:(一)抗戰的議題深具歷史教育的功能;(二)歷史人物的評價指標趨於多元;(三)教科書應強調抗日戰爭是人類反侵略戰爭的重要指標;(四)兩岸教科書中的抗戰史內容不宜採用口號或教條式的論述。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1篇,〈喪事演戲慰亡靈:「司公戲」的初步調查與分析〉作者楊士賢,在臺灣部分地區,歌仔戲有時也會出現於喪事。原本以營造熱鬧效果為主的歌仔戲演出,是否屬恰當之舉?又喪家的孝眷人等為何願意花錢聘請戲班在喪事串場,究竟其用意何在?作者經過長期的走訪和調查,發現這種特殊地表演方式在臺灣各地自成一套「小傳統」的文化體系,每個體系自由操作,自由運行,當然也隨著時代流轉而自生自滅。縱觀這類表演型態,首推目前仍流傳在宜蘭縣和新北市貢寮區、雙溪區的「司公戲」最具特色,其影響層面也最深入,更最有獨樹一幟的展演文化。為揭開這種神秘表演的面紗,本文將針對臺灣現存之喪事演戲模式逐一說明,再深入介紹流傳在宜蘭縣和新北市貢寮區、雙溪區的「司公戲」,並詳實記述一場「司公戲」的演出過程,最後析論「司公戲」為喪事提供了哪些功能?以及其瀕臨絕跡之因為何?希望藉此能為這特殊地戲曲展演方式留下些許記錄。

  《臺灣文獻》季刊66卷3期目錄:
【「光復」:臺灣的1945】專輯
.「光復」:臺灣的1945專輯導讀/陳進金
.戰後初期中國空軍在臺灣的接收與派系鬥爭(1945-1947)/曾令毅
.戰後初期臺灣的糧食管制(1945-1949)/曾獻緯
.戰後初期臺灣對外經濟關係之重整(1945-1950) /洪紹洋
.戰後臺灣關於「違警罰法」的批判內容與脈絡考察 /吳俊瑩
.臺灣高中生眼中的抗日戰爭:高中生問卷調查結果之分析/管美蓉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
.喪事演戲慰亡靈:「司公戲」的初步調查與分析/楊士賢

  本期《臺灣文獻》季刊售價工本費新臺幣200元,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 臺中市中山路6號(火車站旁)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各類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讀者洽購。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 :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 :黃淑惠 編輯小組 :蕭碧珍 林志祥 李澍奕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