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圖一、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000057120010247
圖一、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000057120010247

從《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談臺灣最早種茶的年代與地點

文/ 劉澤民/本館整理組組長

  一、文獻上最早的野生茶及栽培茶的移入時間
  臺灣最早的野生茶是水沙連茶,見於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成書之《諸羅縣志》,該書載:「(茶)北路無種。水沙連山中有一種,味別,能消暑瘴。武彝、松蘿諸品,皆至自內地。」 顯然當時臺灣只有一種水沙連茶,並未開始種茶,茶葉主要是從大陸進口。該書關於水沙連茶又記載:「水沙連內山茶甚夥,味別色綠如松蘿。山谷深峻,性嚴冷,能卻暑消脹。然路險,又畏生番,故漢人不敢入採,又不諳製茶之法。若挾能製武夷諸品者,購土番採而造之,當香味益上矣。」 顯示該茶樹位處於深山峻谷中,在乾隆元年(一七三六)之《台海使槎錄》卷三〈赤崁筆談〉亦記載:「水沙連茶,在深山中。眾木蔽虧,霧露濛密,晨曦晚照,總不能及。色綠如松蘿,性極寒,療熱症最效。每年,通事於各番議明入山焙製。」 但此水沙連茶卻是野生茶,與我們習慣喝的茶葉,毫無關連。
清代臺灣所栽植的茶,是從中國福建移入,但在各方志中缺少移植栽茶年代之記載。但仍有若干文獻記載。一是明治三十一年的藤江勝太郎所撰的〈臺北、新竹、臺中三縣蒼業取調附命書〉,記載「距今100年前(清道光九年)屈尺庄的張姓人家從清國引進栽培,但是只在住家附近栽種,僅供自己飲用。到距今42年年(清嘉慶二十四年)十五份庄及深坑街的農家從清國武彝山引進茶苗。」
二是明治三十八年份之《深坑廳第二統計書》〈管內狀況並沿革〉云:「本區種茶的歷史極早,早在嘉慶末年,即有福建泉州人井連侯攜茶苗至深坑之土庫莊栽種,之後始逐漸移植附近各莊,最遠甚至傳播到桃園、新竹等地,所以深坑地方為臺灣地區和文山地區最早種茶樹的地方。」
三是一九一八年連橫之《臺灣通史》另指出:「臺北產茶近約百年。嘉慶時,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於魚桀魚坑,發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豐,遂互相傳植。」
第一說前後時間矛盾,並不可信;而第二、三說可說是為福建茶移植臺灣作了明確描述,移入時間均確定是在嘉慶年間,引進人分別是「連侯」與「柯朝」、移植地點分別在「土庫莊」與「魚桀魚坑」,而造成分歧。此後,現代許多學者如林滿紅《茶、糖、樟腦與晚清經濟》、許賢瑤〈北台茶葉的開展〉、陳哲三〈從水沙連茶到凍頂烏龍茶—鹿谷烏龍茶移入傳說考〉、陳慈玉<台北縣茶葉發展史>等,對種茶歷史深入研究,多遵循連橫之記載,無法突破連橫之說法。但連橫並未註明引自何處,連橫之說法是否待商榷?亦即嘉慶以前台灣是否尚未種茶?臺灣種茶是否始於魚桀魚坑(今瑞芳鎮魚桀魚里)?凡此均是本文所欲探討的重點。

  二、檔案見證最早種茶的年代與地點
  方志上記載已經如此,從《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上或許可以找到相關資料,而有所突破。連橫記載柯朝於嘉慶年間引進福建武彝茶,但從《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可發現臺灣其他地方在嘉慶年間已開始種茶。〈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五)陳箕士等立杜盡根絕賣契〉 (詳附圖一)即有「承胞叔紹己置山畬茶園及田坵一所,貫在萬順寮庄……其山畬茶園田坵壙地菜園什籽壹盡踏付銀主」;另〈嘉慶二十三年(一八一八)士推立賣禁絕山根契〉 (詳附圖二)亦有「將山園埔林地及厝地茶園悉付銀主耕種鋤摘掌管,……茶係自栽種,與叔兄弟姪夥記他人無干。」但此二古文書之記載只能證明,清嘉慶年間萬順寮(今台北縣深坑鄉萬順村)即已開始種茶,或許可以說是茶之栽種已擴散到萬順寮,但仍不能推翻連橫之說法。
但再往前查閱《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清嘉慶初年之古文書,亦可發現已經開始種茶之資料。〈嘉慶五年(一八00)三月林等業立杜賣絕根山契〉(附圖三)內有「並帶茅屋乙座坐北向南及茶叢果子竹木等項」 ;另《深坑鄉志》亦註明〈嘉慶五年(一八00)五月王門張氏立杜賣盡山根契〉 內有「茶畬」一詞。該二契茶園位置均在萬順寮大坑。再往前推,〈嘉慶三年(一七九八)蘇仁國立盡斷根山契〉(附圖四)內亦載有「將山園茅屋及茶叢什木果子佳梨茶器雜物,託中送就…」 ;〈嘉慶二年(一七九七)德懋立賣山契字〉(附件五(附圖五)內亦載有「有山壹所并茶畬土名貫在南港仔坑倒照湖,……愿將山并茶畬賣與堂兄……。」 此二契內容透露出相當之訊息:在時間方面,該二契書年代在嘉慶二、三年,特別是在嘉慶三年契中提及「茶器」,此「茶器」應是製茶之器具,而茶一般從栽種到採收約需二至三年,則此地方之種茶時間應可上推到嘉慶元年,雖然其種植年代不能否定柯朝引入之年代,但幾乎可斷定至少是與柯朝同時;在地點方面,該二契之茶園座落後山庄及倒照湖,均在今臺北市南港區九如里,亦即後山庄等地在當時亦開始種茶,則魚桀魚坑便不能獨享最早種植茶地的美名。

  前面已證明至少今日深坑、南港種茶的歷史不晚於魚桀魚坑,那是否有哪些地方種茶會更早於魚桀魚坑?可以再從《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三張契抄探討。〈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詹澤惠立杜賣盡根契〉(圖六)內有「起蓋茅屋壹座併護厝二座大小拾間,並栽茶果雜物等項。……四至內所有栽種茶果雜物等項寸土壹界(概)不留」 ;另〈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胡伯永仝立鬮書〉(圖七之一、二)內有「伯彬得崙頭種茶之園」 ;再次,〈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賚煉立杜賣盡根契〉(圖八)內有「山園、茶、佛手、…山園、田、茶及什物」 。此三契土地座落分別是萬順寮(臺北縣深坑鄉萬順村)及土地公(即福德)坑(臺北市文山區博嘉里)。而從契約時間看,已經上推到乾隆五十七年。找到三個例子,則可推斷不是孤證,也就是臺灣種茶之歷史應可上推到乾隆末年,而最早種茶之區域應該是今日深坑與木柵區域,不是魚桀魚坑。但可惜的是有關茶樹之引進者與茶種,無法從古文書內得知。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二年,頁一九四。
周鍾瑄,前揭書,頁二九五。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卷三〈赤崁筆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 年,頁六二。
林啟三,《南投縣茶葉發展史》。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四年,頁一三。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000003240180169。
轉引自林能士,《深坑鄉志》。深坑:深坑鄉公所,民國八十六年,頁一二二。
連橫,《臺灣通史》卷二十七〈農業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五十六年,頁六五四。
參見《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000057120010247。
參見《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000057120010086。
參見《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000057120010246。
同註六。
參見《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000018440010209。
參見《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000018440010158。
參見《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000057120010265。
參見《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000055810010474、000055810010475。
參見《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000057240010097。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發行人/謝嘉梁  行政指導/林金田  總編輯/蕭富隆 執行編輯/蔣美貞 編輯小組/邱滿英 林志祥 黃淑惠 鐘登崇 黃啟泰 洪明河 吳致穎 吳冠錄 館址:54043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 http://www.th.gov.tw/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