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天金
天金

漫談中元普度

  中元普度俗稱「拜七月半」,因台灣俗稱孤魂野鬼為「好兄弟」,所以中元節時普度孤魂亦稱為「拜好兄弟」。中元普度的習俗源自中國大陸,隨著大陸移民來到臺灣,此風俗亦在臺灣生根滋長,根據陳培桂的《淡水廳志》(一八四六)卷十一的記載,臺灣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已有規模盛大的中元祭祀。

  普度的型式大致分為公普及私普兩種。所謂「私普」,俗稱「拜門口」,就是在家戶門口擺上豐盛的飯菜祭品,且每一盤菜上插一支香。俟祭拜完畢、焚燒紙錢後即算完成。至於「公普」因為多以寺廟為主,故又稱「廟普」,其儀式就繁複許多,本文僅著墨於一般性的習俗,並未及於科儀法事內容。廟普,一般都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主祭人為當地的仕紳富豪或寺廟主事者。廟普的費用,以前是由負責祭典的當事人「爐主」派人按戶募捐,俗稱「捐題緣金」,捐錢的人家就在門前懸掛一盞燈籠。在舉行公普前夕,廟方會在廟前「樹燈篙」,指引孤魂前來領受普度。普度用的燈篙是以青竹末端懸掛招魂幡和燈飾,幡上靳符並書寫坐鎮之神名;燈則是吊掛燈籠,燈篙底部以草蓆覆蓋,並置紙糊的神將以示守護及潔淨之意。普度時豎燈篙的目的在於引領孤魂前來,傳說一尺高的燈篙可以招引三里範圍內的鬼魂,則燈篙愈高引來鬼魂愈多,供品也將會需要更多,所以燈篙的高度是按普度規模而定的。廟普當日,會在廟埕設祭壇,稱為「普度壇」,上書「盂蘭盆會」或懸掛三官大帝像,壇上置斗燈,內放置物件有白米、七星劍(或桃木劍)、剪刀、尺、秤、鏡和油燈等,其中,白米、七星劍(或桃木劍)、剪刀皆為辟邪之物,尺、秤代表「衡知輕重」、「度量善惡」,鏡可照妖,油燈則有光明、添丁、興旺之意。壇前設有長桌,供民眾擺設祭品。廟前左右兩側會擺設紙紮像,左側為山神騎獅,右側為土地騎虎,另有大士爺,其意在約束鬼魂,使其不致作怪。此外,還有紙紮成屋形的兩種棚子,其一稱為寒林所(意為翰林院),為鬼魂中的公侯將相等享有祿位者,其二稱為同歸所,為一般鬼魂之用,較盛大的普度還有糊製沐浴亭、更衣亭等紙厝,提供好兄弟們更衣沐浴之用。除普度壇外,另外也架設棚子、放置供桌,供民眾放置牲禮等祭品。普度祭品上也像私普一樣,每一樣祭品皆須「插香」及「插紙旗」,除祭神的供品免插香插旗外,祀鬼的供品則須插香,以表達通鬼神之意,插紙旗則用以表示祀鬼之範圍及用以標明祭祀者。供品中必有全豬、全羊,此後來有演變成神豬比賽者,另有一種「看生」和「看桌」,兩者都是提供鬼神觀賞用的供品。「看生」通常是組合形式的作品,內容多以民間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及小說傳奇為主題,其以竹蔑編紮成型後,再以紙糊裝飾其外。「看桌」是單一式,以碗或盆裝盛的供品,通常用牲醴或麵粉製作,並捏塑成各種蟲魚鳥獸或蔬菓的造型。同時寺廟也會請來僧道「化食」,藉著念經把這些供品變化成好幾倍以供各方好兄弟盡情享用,通常也會在廟前空地搭建戲台,演戲給好兄弟看,臺灣人好客的民情在此也充分展現。廟普最後都會有一段「跳鍾馗」,這是因為怕有好兄弟在普度後不肯離去,所以寺廟會請道士、法師或戲班來「跳鍾馗」。跳鍾馗的作用,大多以驅逐凶煞為主,在普度時所行的只是「押孤魂」,是以較溫和的方式,請好兄弟要理解既然已經聽經聞懺及領受甘露法食,就應按照冥規回轉陰界,所以此類跳鍾馗並非為了驅逐凶煞,只是軟中帶硬的押住孤魂,使其回轉而已。待跳鍾馗完後,廟普就算圓滿達成。

  臺灣的中元普渡習俗,熱熱鬧鬧的,頗有與靈魂同樂的節慶味道,檢視整個過程,可以強烈感受到我們的民間文化已充分把未知的靈魂世界擬人化,把佛家普度眾生的情懷推廣到普度眾靈魂的境界,在這裡可以見識到臺灣民間推己及人之敦厚民情風俗以及各種民間技藝,真是個既熱鬧又可愛的民俗節慶。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發行人/謝嘉梁  行政指導/林金田  總編輯/蕭富隆 執行編輯/蔣美貞 編輯小組/邱滿英 林志祥 黃淑惠 鐘登崇 黃啟泰 洪明河 吳致穎 吳冠錄 館址:54043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 http://www.th.gov.tw/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