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黑螺溪硯
圖1:黑螺溪硯

螺溪硯文獻的關鍵性報導

文圖/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清嘉慶年間,北斗街舉人楊啟元寫了一篇〈東螺溪硯石記〉,為螺溪硯硯種奠定牢不可移的龍頭地位,不過螺溪硯仍停滯在民間自行撿拾、雕鑿階段,並未進一步發展為上市銷售的文房商品,直到日據初期,才有所改觀。過去二水鄉一直流傳著建築濁水溪鐵橋時,有監工技師偶然發現溪石可以製硯的故事,傳說沒有時間,更沒有人名。後人逐漸鋪陳其他細節,終於冒出日人監工村瀨取石製硯一說,且被奉為經典,其說法來源如何?可信度如何?似乎沒有人仔細考究。其實螺溪硯新發現的文獻紀事,仍有當時報紙報導可稽,可信度更高,似與濁水溪建鐵橋監工發現之說不同。

  大正5(1916)年10月26日臺灣日日新報出現了一則有關螺溪硯關鍵性的報導,標題是「東螺硯續出」:「廳下濁水溪沿岸,古來出東螺硯石,馳名內外,其石堅滑潤,或青色或紫色,或水波紋,或萬點星,與彼端溪略同。不久前聞佐佐木氏:近年久乏拾得者,後因八堡圳路改修工事之際,在二八水庄河磧中,發現此名石,讓愛硯家…大為驚喜。」這則重新發現東螺硯石的新聞報導,為螺溪硯峰迴路轉的重要文獻,發現時間為大正5(1916)年,地點及動機是「八堡圳路改修工事之際」,報導人為「佐佐木氏」,均極為明確,惟與所謂濁水溪鐵路築拱橋無關。臺灣日日新報新聞報導的留存,提供了正確時間及地點,足堪廓清長期累積的誤導,還原本來面目,意義重大。

  受到「東螺硯續出」新聞的影響,引起愛硯族的注意,許多業餘人士組隊蒐巡螺溪硯石,大正6(1917)年9月27日,臺灣日日新報又報導「嘉義之螺溪硯石採取」:「螺溪硯石之採取,向有凌駕端溪之稱。近來嘉義附近之人士,紛紛往濁水溪上游蒐尋(廿五日)」,從新聞報導角度來看,濁水溪沿岸(如二水、竹山、濁水等地)人士蒐尋螺溪硯石,絕非新聞,這則新聞強調是「嘉義附近之人士」,換言之,螺溪硯石在盛名之下,吸引了遠地人士前來,見微知著,此時螺溪硯石蒐尋、製硯,已形成一股熱潮,並漸次蔓延開來。

  果然大正12(1923)年皇太子的遊臺,其中臺中州行程便安排了致贈螺溪硯一節,將螺溪硯的發展推上另一個高峰。同年臺灣日日新報4月13日「殿下行啟彙報」登載「獻上美麗螺溪硯」報導:「既報,臺中州在鄉軍人聯合會,將獻上螺溪石硯三面,在會員福島竹松氏之處謹製中,此處經已製成,囑分會長二瓶源五郎氏保管,又三面之中大者赤色,中者黑色,小者青色,皆帶綺紋,就中黑色者,硯頭側面,含有金紗銀砂,異常光彩。」此次所獻硯,由臺中州在鄉軍人聯合會會員福島竹松雕製,共有大中小三件,分別為赤、黑、青三色,其中黑色硯,且含有金砂、銀砂,涵蓋了螺溪硯的重要特色,顯然是經過千挑萬選,都屬螺溪硯精品。

  繼皇太子之後,昭和2(1927)年,朝香宮「殿下」的臺中州行程,州廳官員又將螺溪硯作為禮品之一,臺灣日日新報11月17日又有「朝香宮殿下/在臺中州廳賜官民拜謁臺覽州下特產品」報導:「朝香宮殿下,在臺中知事官邸過夜。六日早……。次再前導殿下,蒞會議室,由佐藤知事、上山總督侍立之下,賜二瓶源五氏外百十五名文武高等官列立拜謁。……最後就陳列於同地知事獻上之棒衝立、螺溪石硯、漆器、蛇皮細工、埔裡蝶細工、大甲帽、米榖、砂糖、蕃布、鹿港線香等臺中州下特產品,聽知事詳細說明,熱心臺覽。」這時的螺溪硯,與早已馳名的大甲帽、鹿港線香分庭抗禮,從此確立其地位。

  在政府、民間交相吹拂之下,螺溪硯行情水漲船高,從業者、愛好者日增,甚至出現了官方專題展覽會,大正15(1926)年5月7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硯石展覽」消息說:「南投村田郡守發起,於月之二日選定俱樂部為會場,開催南投特色之螺溪硯展覽會,以備一般觀覽,頗能增長眼界云。」南投郡守村田,為村田三郎。此則訊息簡短,卻代表了螺溪硯發展的趨勢,有其意義。

  螺溪硯在清代中葉,由東螺(北斗)起步,日據時期由二水重新出發,接著再往濁水溪上游邁進,南投郡更當仁不讓,說是「南投特色之螺溪硯」,不讓二水、北斗專美於前。螺溪硯的再發現,至今恰滿百年,謹略記發現始末,分享文獻同好。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 :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 :黃淑惠 編輯小組 :蕭碧珍 林志祥 李澍奕 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