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新書出版

圖1:臺灣文獻67卷3期封面
圖1:臺灣文獻67卷3期封面

《臺灣文獻》季刊67卷3期發行

  《臺灣文獻》季刊67卷3期已發行,本期刊載【研究論文】3篇、【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2篇,歡迎有興趣研究臺灣早期文史、民間信仰暨社區營造的社會大眾、專家、學者、學生參研。

  【研究論文】3篇
  
  ●〈馬偕與「生番」:十九世紀獅潭底教會的建立〉作者曾尹君、張崑振,指出北部長老教會歷史的紀錄,馬偕在臺傳教29年,共設立60間教堂,其中最深入內山的教堂為—獅潭底(內獅潭),傳教對象為原住民—南賽夏族。

  1873年10月10日設立獅潭底教會,當時獅潭底聚落並不平靜,1875年清政府施行「開山撫番」的政策,全臺灣的族群分佈有了改變。1892年當馬偕再次進入獅潭底傳教時,早已找不到當年傳教的南賽夏部落,取而代之的為漢人(客家人)、平埔族(道卡斯族)的移民。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魏清德的鄭成功譯寫與歷史再現〉作者王韶君,指出「鄭成功」多重的身分角色與文化背景,一直是有力的論述符碼,作為創作題材的出現亦有其歷史源流與重要性,現有研究也都呈現了這項特點。魏清德在1915年和1930年以《八重潮》與《被閑却之臺灣》進行翻譯,並重新對「鄭成功」進行了譯寫與再現。期能透過魏清德對「鄭成功」故事與歷史的譯寫與再現,觀察日治時期臺灣人在帝國語境下的文化活動,以及如何對自我與他者進行觀看與詮釋。

  ●〈從社區總體營造到社群跨域治理:埔里生態城鎮轉型案例分析〉作者廖嘉展、江大樹、張力亞,認為自1994年以來,臺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特別強調「社區自主」精神,希望透過啟發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藉以凝聚社區共同體的意識,累積公民社會能量。作者認同,社群跨域治理可作為下一波社區營造政策的價值理念,期盼經由本項行動研究分析,增添城鎮轉型及永續發展的本土案例,並提供一個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的可行途徑。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2篇
  
  ●〈小琉球漁民祭祀「水流公」信仰初探〉作者吳明訓,指出在屏東縣的琉球鄉,居民以捕魚為業。祈求神明庇祐漁獲滿載、平安歸航為祭祀廟宇的主要宗教信仰。作者田野調查所得,在小琉球約75座廟宇中,庇祐漁民的眾多神祇,並不全然都是大廟正神,有近四成約30座廟宇可歸屬於陰廟系統,如大眾爺、水仙尊王及被祭祀的無主孤魂等。 本文從小琉球的四個角頭包括大寮、天臺、杉板路和白沙尾陰廟分布的田調資料,來探討小琉球因漁民海上作業而衍生的「水流公」信仰。

  ●〈北港鎮劉厝庄吳家古文書概述〉作者劉澤民,就北港鎮劉厝吳春塘家藏古文書,整理並加以介紹其價值。本批古文書共25件,命名為「北港劉厝庄吳古文書」。年代上起乾隆9(1744)年,下迄大正9(1920)年,前後達177年之久。保留當地小土名如門口三角仔、四分、長寮、頂店、面口十七龍等。此外,一、從契字中看到客家地名的殘留,可探究從劉屋庄變為劉厝庄的過程。二、解析吳家在劉厝的發展,吳春塘家來臺祖11世吳媽尾,來臺的年代可能是乾隆14(1749)年至乾隆38(1773)年之間,從第13世吳俊德發跡,經吳肇吟、吳肇拜兄弟經營傳下迄今。三、從契字中追尋劉厝庄的開發歷程,劉厝庄最早是陳立勳墾號的墾區,幾經轉手,為陳瑞玉、陳碧玉、吳源裕等數家大租戶及楊開豐等。四、見證北港地區使用的貨幣種類,幣值的演變。

《臺灣文獻》季刊67卷3期目錄:
【研究論文】
●馬偕與「生番」:十九世紀獅潭底教會的建立/曾尹君、張崑振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魏清德的鄭成功譯寫與歷史再現/王韶君
●從社區總體營造到社群跨域治理:埔里生態城鎮轉型案例分析/廖嘉展、江大樹、張力亞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
●小琉球漁民祭祀「水流公」信仰初探 /吳明訓
●北港鎮劉厝庄吳家古文書概述 /劉澤民

本期《臺灣文獻》季刊售價工本費新臺幣300元,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 臺中市中山路6號(火車站旁)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各類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讀者洽購。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