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騎豺觀音-1
圖1:騎豺觀音-1

典藏品介紹:騎豺觀音

文/ 俞惠鈐 / 本館採集組助理研究員

品名:騎豺觀音
年代:日本時期
材質:木、漆線
尺寸(公分):長35、寬16、高44
說明:

  「豺」依據教育部對中文字的解釋為:「動物名,哺乳綱食肉目犬科。亞洲野生食肉性動物,狀如犬而身瘦,口大耳小,毛色淺黃,性凶殘。為群體活動生物,常結群捕食各種獸類。」惟就民俗觀點,牠是與獅相近的瑞獸。因為「豺」與「財、才」同音,寓意吉祥。就造型在歷史上的傳說而言,約可溯源至古埃及的Sphinx(人面獅),學者認為其經由幼發拉底河向東傳至中國的商、周王朝,製作出來的樣型叫做「辟邪」。而「豺」與「獅」最明顯的不同處在於耳朵,獅子的耳朵為「豎耳」,豺的耳朵是「垂耳」。一般民間傳說,豺凶狠狡猾,時常出現危害人間,後來觀音菩薩顯聖,將之收伏為祂的坐騎。

  本件「騎豺觀音」,係民國84年由臺灣省政府秘書處移轉本館典藏。本件用整塊木採圓體雕、膝線、上漆的工法,雕造出絕佳的木雕漆線工藝品。觀音做女身相,慈眉善目,瓔珞(註一)袍服,左手持經卷,右手作法印,騎於獨角豺獸上,豺翹尾回首顧瞻,其形覃耳(註二)、圈眼、螺眉、凸鼻、燕頷(註三)、卷毛、麒麟尾、熊蹄。

  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三者合稱「西方三聖」。據佛教說法,觀音慈悲,神通廣大,在眾生受苦受難時稱頌其名號,就會觀其音聲,即往就解脫。觀音騎豺下凡,「豺」取其諧音「財」,「騎豺(祈財)觀音」,亦即「送財觀音」之意;又其穿著的服飾,表現平凡,呈現簡雅素淨的風貌,暗示真正的「財」與「平凡」分不開;人唯有褪下繁華、擁抱平凡,方能發現財富就在身旁,與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禪境相互輝映。

註一:纓珞:以珠玉綴成的頸飾。《南史‧卷七八‧夷貊傳上‧海南諸國傳》:「其王者著法服,加瓔珞,如佛像之飾。」《紅樓夢‧第八回》:「一面說,一面解了排扣,從裡面大紅襖上將那珠寶晶瑩黃金燦爛的瓔珞掏將出來。」
註二:覃耳:指耳朵的形狀似大象的耳朵,是向前方開放下垂,大象耳是蓋住耳洞的。
註三:燕頷:下巴。《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生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黃淑惠
編輯小組鄭文文、鐘登崇、李澍奕、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