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徵信新聞創刊號,19501002(來源:中國時報全版影像暨標題索引)
圖1:徵信新聞創刊號,19501002(來源:中國時報全版影像暨標題索引)

從市場行情表看古早年代的市場流通品牌

文/李澍奕/本館編輯組專員

  在各大報都會有一個版,呈現最近的物價,比方說果菜市場交易行情、雞肉魚肉、日常生活用品的盤價,對於了解那個年代的常民生活是一個很有趣的資料。這個行情表在日本時期就見諸報端,之後的媒體也都有這個欄位。在網路傳播以前,有很多訊息都要「登報」,比方說身分證、學生證不見,就要「登報作廢」,更不用說政府採購案等,多要見報以示公開。

  民國39(1950)年《徵信新聞》報成立(現今中國時報前身),創刊日為10月2日,當天的該報只有4版,即一大全張,1、4版同一面,2、3版同一面,第1版就有發刊詞等,還有經濟產業相關消息。反面就是當年的物價表,第2版是臺灣內部物價行情,第3版是國際行情。臺灣的行情大項有金條、食米、麵粉、雜糧、食鹽、食油、砂糖、茶、南北貨海味、棉紗、棉織品、化妝品、肥皂、火柴、橡膠、蔴袋、皮革、電料、紙類、西藥、中藥、液體燃料、化工原料、染料、五金、燃料、建築材料、木材、菸酒,以及中央市場的魚貨蔬菜等。

  至今快70年前的報紙,也看到了不少熟面孔,試解讀一下:
  【麵粉類】「三角皇后」,係為1896年成立的日本製粉株式会社出品的「皇后牌」。五燕牌麵粉,可能是1952年成立公司的桃園泰益麵粉廠自製的品牌,但有史料認為當年臺灣製粉廠僅有南海、朝日等具量產規模。赤蜻蜓為基隆粉料廠的品牌。

  【茶葉類】有紅茶、包種花茶、綠茶、烏龍茶四種,以百斤為單位,分上中下3種等級,而價位由高至低分別為烏龍茶、包種花茶、綠茶、紅茶。紅茶基本等級為白毫類(Pekoe),依序是BOP(Broken Orange Pekoe)、OP (Orange Pekoe)、P。

  【南北貨】鷹標煉乳是到現在都流通的品牌,在1911年就開賣,就是雀巢(Nestle)所做,從舊照片看來至今商標變化不大。鈴木味素是由日本鈴木商店製作(現改名味の素株式会社),而味素是由池田菊苗發明,鈴木商店創始人鈴木三郎助與其合作製作販售。津津味粉則是臺灣太平洋化學工業廠製造的。

  【棉織品】否司脫(Finst)襯衫為南華內衣廠出品,司麥脫(Smart)襯衫由新光標準內衣廠出品,原為江浙地區的公司,後隨國府遷臺。鵝牌汗衫為上海五和針織廠製作,414鐘牌也是上海廠商。

  【化妝品】明星花露水由上海周邦俊所創,後因戰亂到臺北重新成立公司製作,相關產品還有明星雪花、明星爽身粉、明星藥皂。力士香皂為創辦於美國的麗仕(LUX)製造。美琪化工從廣州遷來臺灣,製造美琪香皂。黑人牙膏是1933年成立於上海的Hawley & Hazel製作,1949年遷來臺灣。利華藥皂也是在上海的英國製造廠製作。白熊脂霜、貝林大號頭蠟則是皇家日用品工廠製作,1948年由上海人周至宏來臺創辦。三星牙膏由上海中國化學工業社製作,被譽為中國第1間日用品工廠。林森美髮霜則是1940年臺灣盛香堂製作,為臺灣第1家本土化妝品製造廠,林森美髮霜、林森面霜成為臺灣商標註冊登記之第1號及第2號。

  【香皂】天香香皂是日資臺灣花王有機株式会社所作,而如意皂為松山興記化工廠製作,以上兩間為原日產。南僑肥皂則是由菲律賓及印尼華僑創辦在臺灣的公司,後由陳其志接手創造南僑關係企業。紹昌肥皂則是在英國的紹昌洋行製作,跟前述的「利華藥皂」都是英國跨國企業聯合利華(Unilever)旗下。三環肥皂則是日本時代的三環石鹼製作,戰後由臺灣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火柴】樂園火柴應為新樂園(paradise),由臺灣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製作,係接收日產「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中燐寸工場」成立。月琴火柴為日治時期流通品牌。

  【橡膠】雙錢牌輪胎為上海雙錢集團製作,成立於1929年。回力牌輪胎也是1927年成立在上海的品牌。日本BS卡車胎為成立於1931年的普利斯通(Bridgestone)製作,而橫濱(Yokohama)輪胎於1917年成立。以上4個品牌到現今仍在輪胎業占有一席之地,普利斯通還是世界最大輪胎廠。

  【香菸】,那時候的品牌就有黑貓(Craven)、黃津、砲臺(三砲臺、大砲臺)、白錫包(Capstan)、樂更、紅獅、駱駝(Camel)、馬力斯、茄力克(Garrick)、三五、新樂園、香蕉、大華光等, 其中附上括號的五品牌屬於國際品牌,價位較高;新樂園、香蕉等後續煙酒公賣局都有類似品牌,另外可能是來自中國的。馬力斯價位很高,名稱聽起來也是舶來品,但因為是音譯,對照不出是哪間廠商。

  本文嘗試從1張70年前的市場行情表,就當時流通的品牌進行查詢,發現臺灣當時可以取得的貨源,歐美等舶來品價位當然較高;中國品牌若非之前遷臺帶來的存貨,就是透過香港等地轉賣來臺;而所謂臺產的品牌當時還在萌芽,扣掉部份接收日產較有基礎的品牌,其餘如南僑、盛香堂、皇家日用品等仍在努力;再來是跟著國府遷臺的廠商,如黑人牙膏的好來工業、明星工業等。

  最後,因本文作者距離那個年代實在太遙遠,僅能透過網路和書面資料的隻字片語拼湊,因此許多資訊可能有所落差,尚祈方家指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黃淑惠、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