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多多良訪問大阪放送局
圖1:多多良訪問大阪放送局

《臺灣日日新報》科普系作家多多良省三

文/李澍奕/本館編輯組專員

  「科學」這個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思維,但對20世紀初的亞洲民眾來說,還是很陌生的東西,屬於上流社會知識份子的範疇。近來查詢閱讀《臺灣日日新報》,發現在這份日治時期重要的媒體,對於科學知識的傳播頗為認真,如之前哈雷一文中,媒體除了報導哈雷彗星的追星經驗外,也會透過測候所近藤所長等專家給民眾「科普」一下,增加一下科學新知。

  而在搜尋相關報導時,發現一位「多多良省三」(日文姓名疊字有採多々良呈現者,但本文以下都用「多多良」),在報上接受科普專訪的機會很多,而且不僅是科學理論,還有介紹家電及機械用品等。從「總督府職員錄」發現其履歷為:「臺灣公立實業學校公立臺北工業學校」兼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教諭(1920-1922)、臺北州州立工業學校教諭(1923-1932)、臺北帝國大學會計課囑託(1933-1942)、臺北帝國大學農學部講師(1942-1944),不過職員錄沒有做1945年版本,沒出現在臺北帝國大學留任的教員名單,或許已遣返回日本。總督府工業學校位在臺北大安庄,1920年改制為臺北州立第一、第二工業學校,第一工業學校由總督府工業學校改制,以日籍學生為主;第二工業學校由公立臺北工業學校改制,以臺籍學生為主;隔年又合併為臺北州立工業學校,日後逐步轉為現今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而臺灣公立實業學校以尋常小學校畢業生為對象,在1919年屬於此系統的有公立臺北工業學校、公立臺中農業學校,還有公立嘉義農林學校。

  多多良因為是領受公立臺北工業學校教諭薪資,因此在總督府工業學校算是兼職,第1年(1920)薪水為月薪35圓,大概只有總督府工業學校教諭的一半。順帶一提,多多良當年(1921~1925)在臺北州立工業學校的同事還有出身木柵的臺灣詩人張耀堂,其為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算是日治早期少數擔任中等學校以上教育工作的臺灣人。多多良在《日日新報》〈スピード時代をリードして行く 無線電波(四) ラヂオの正體と テレビジヨンの話〉一文中有提到他與無線電的接觸:「......我在大正2年時是榮町府立工藝學校2年級學生,鳥潟右一博士在遞信省研發出礦石振發器,並來學校上課,自此迷上無線電......其後在早稻田畢業時利用三極真空管做出無線電的雛型」。因此他可能是東京人,早稻田大學理工科、東京府立工藝學校畢業生,而大正2(1913)年是工藝學校學生,因此其出生年大致在1895年前後,大概25歲左右渡臺,就一直留在臺灣了。

  特別的是,在總督府檔案中找不到關於多多良的履歷,但總督府工業學校或同級(如國語師範學校)其他教諭就有資料,如張耀堂於昭和2(1926)年轉任總督府國語師範學校時也有,推測可能公立實業學校及州立學校層級太低,因此不須透過總督府聘任,故總督府沒有相關資料,如想進一步了解多多良的履歷可能要直接查閱北科大檔案了。

  如果以當初的學制來類比,多多良相當於在今日的頂尖高中職擔任教師,風格可能沒有大學教授或官員那麼嚴肅,適合科普推廣。因此從1926年3月29日在日日新報以「臺北工業學校敎諭 多多良省三」為名,分兩天發表〈臺灣のラヂオと 室内アンテナの研究〉一文,介紹ラジオ(Radio)和アンテナ(antenna,無線電)兩者,文中解釋其科學原理也繪製電路圖等偏硬內容。而同年5月刊登〈多多良省三氏の研究室の一隅〉將他稱為「臺灣研究無線電波的權威,且是親切的指導者」,記者走訪其位在大正町的家中,在家中自己設計了一間8坪大的無線電實驗室,進行如何在海島型氣候的臺灣消除無線電波障害,讓收音品質更好。6月發表〈大阪の放送局で マイクロフオンの 前に立つた時の感想〉一文,多多良參觀大阪放送局,由該局山本部員進行錄音室、制御室、放送室、機械室等系統介紹,多多良坐在播音室的麥克風前拍了1張照片,並感嘆臺灣缺乏娛樂設施,應該要引進這麼一組。一連串關於廣播放送的文章,是因為在前兩年(1924)年底日本本土成立了日本放送協會(NHK),開始播放廣播,而當時臺灣還沒類似設備,就當科技新知介紹了。

  同年11月多多良發表〈我が臺灣のラヂオファンへ〉一文,針對臺灣的無線電愛好者,主題有ラヂオ界の平和攪亂者、部分品に就て必要な槪念、受信機の故障と其原因及修理法3項。第1項提到,當時無線電科技還屬起步階段,未來臺灣公家新設的無線電資源可能還不及日本本土來的水貨,呼籲大家還是要遵守無線電相關法律,不要互相干擾。看到此部份筆者有一種1990年代大小耳朵林立,干擾老三臺電波收視的即視感。第2點提到,要玩無線電廣播須要具備的幾項材料,包括空中線、接地(アース)、眞空管、同調器(チユーナー)、蓄電器(コンデンサー)、グリツドーク、ダイアル(dial,撥號盤)、ソケツト(socket,插槽)、低周波變壓器、配線、受話器、擴音器(wide speaker)、蓄電池(A電池)、B電池(乾電池)、C電池(真空管使用)、電壓表等16項,文中還推薦哪個品牌的設備較好、要去哪裡買,完全是電波發燒友。最後一章的故障問題,提出如雜音、收訊不好等問題的解決方式。文末語重心長的說,臺灣目前無線電還在搖籃時代,希望各同好努力,朝全市「礦石化」方向努力。

  1928年3月,多多良繼續發文〈惠まるる今年のラヂオ界〉,談到當時臺灣無線電界將蓬勃發展,尤其是即將商業化的礦石收音機,會取代占空間的大型真空管收音機。臺北遞信局的測試用放送臺已經可以放出1,000瓦的電波,多多良拿礦石收音機到北投、淡水、桃園等也收得到訊號。同年11月22日臺北放送局開始進行播音,多多良在前後又發表〈頗る手輕に出來る 鑛石受信機〉、〈五球以上に聽える 三球BK受信機〉、〈モモダインを 遠距離用に〉、〈礦石用の擴聲器 マイクロスピーカー 原理と其作り方/材料〉等文章,讓民眾能透過說明來組裝市面上流通受信機,以及了解其中的工作原理等。而透過當年報紙廣告,關於無線電業務的商店就有臺北元園町臺北電器工作所、臺北京町高沙無線商會、臺北榮町松田電器商行等,無線電產業開始發展。隔年4月無線電陸續普及後,多多良也發表〈ラヂオ空中線の三大危險—其防止に就て—〉一文,空中線就是收音天線,臺灣還在老三臺時代家家戶戶都用曬衣竿擺在屋頂接收電視訊號,日治時期收廣播也是類似方法。不過當年的戶外天線就有著碰到颱風、落雷、高壓低壓電線接觸等3大危險,多多良提示了解決方案,並說穿梭在城市各地的電線電纜才是收音天線最大的危險。

  1930年8月多多良發表〈スピード時代をリードして行く 無線電波 ラヂオの正體と テレビジヨンの話〉一文,從無線電談到電視的出現了!當時電視(television)被視為「可看見的無線電」,所以字根就是tele-遠方傳播的 vision可見的組合字,並用和製日文所寫成テレビ,也介紹了光電管、電送寫等電視播放的技術。文中提到美國於前一年貝爾實驗室發明出天然色的影像,並有錢金斯(Senkins,此人名從該文片假名翻來)從華盛頓發送相片的畫面,透過受信器接收,可謂電視發展的突破。不過回顧這段事件,講的應該是貝爾實驗室的Herbert E. Ives 和Frank Gray於1927年7月從華盛頓發送影像到紐約的事情,多多良的文章可能有誤,不過也表示其有管道接收到國外最新的研究進度。

  多多良省三的科學專欄除了他最擅長的無線電之外,有自行設計建成的自動機關車(汽車)照片,還有介紹如手表、機關車、米櫃及垃圾桶等等器具,還有以「無火的風呂、無冰的冰庫」這種利用物理保存熱能原理所製成的家用小器具,比方說,用乾木棉、蚊帳等將櫃子包覆起來,在適當的架位放冰水利用熱循環讓冷度維持;或是利用醋酸及肥皂水清洗雨具(當時可能多為油紙傘),就可以讓防水力恢復的生活小常識,並且佐以圖示讓民眾學習。多多良本身也有一些小發明。而在1932年之後就沒看到多多良省三的專欄了,照時間點他那時調任臺北帝國大學,不過是會計課,好似就和多多良的理科專長有所不符了。之後有看到擔任臺北帝大農業部講師的紀錄,不過他最擅長的「電氣通信」領域,臺北帝大是由譽田敏雄授課,理農學部課程表也沒看到有授課資料,而在戰後臺北帝大的日籍教職員留用名單中也沒有多多良的名字,應該是遣返回日本了。

  綜觀日治時期的《臺灣日日新報》,其實還是有不少科學或新知的專欄,也曾找過多多良的同事、臺北工業學校的教師來撰寫,如小川輝治的〈化學と恐怖時代〉、田中貞一郎〈細菌とは何か〉等,但多多良的專題相當多(除多多良省三外,有幾篇用「多多良生」名字發表),也有附上照片、手繪稿、攝影圖等,可以說是《臺灣日日新報》特約的科普作家吧!

參考資料:
林秀美,〈帝大理農工學部簡介暨帝大之移交〉,臺大校友雙月刊第8期,1998年11月。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