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林茂賢副教授
圖1:林茂賢副教授

臺灣文獻講座:鬼月說鬼

  本館於本(108)年度規劃辦理6場次臺灣文獻講座,第5場次於9月6 日(星期五),邀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林茂賢副教授來館演講,講題「鬼月說鬼」。

  林教授首先介紹鬼月習俗,在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開」,七月十五「中元普渡」,七月廿九日(有的地方在八月初一)「關鬼門」。農曆七月初一,藉由開啟納骨塔或神龕柵門,象徵在陰間受苦的好兄弟可以返回陽間,接受普渡。

  他亦提到臺灣開墾初期,太多人死於黑水溝、械鬥、瘟疫及民變等,又因當時唐山過臺灣的漢人大多是孤苦無依的,為了撫慰這些無人祭祀的亡靈,也為了安定人心,不害怕亡靈帶來災厄,才會形成這些祭鬼的禮俗。

  而農曆七月最重要的是「中元普渡」,這是道教信仰中「中元祭」與佛教「盂蘭盆會」融合而成的。公普前需要「豎燈篙」和「放水燈」,引領好兄弟前去接受祭祀。

  七月祭拜的供品避免鳳梨、釋迦和種子多的水果,如番茄、芭樂等,還要準備空心菜湯,以表示「無心留客」。

  農曆七月廿九夜(或八月初一早)就會關鬼門,象徵性的關上納骨塔和神龕柵門。此時會舉行「搶孤」、「跳鍾馗」等送孤儀式,都有強制驅離孤魂野鬼的用意。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