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悅讀檔案
圖1:該文日文原文刊於アジア太平洋討究
加藤洞源「大正2年臺灣原住民討伐記」譯解(上)
文/王學新/本館整理組研究員
早稻田大學院アジア太平洋研究科教授後藤乾一,曾於2007年在《アジア太平洋討究》發表〈下級兵士がみた植民地戦争—台湾における「生蕃討伐」と加藤洞源(下級士兵所見的殖民地戰爭——台灣的「生蕃討伐」與加藤洞源)〉一文。(註)編著解題一位日本下級士兵加藤洞源於大正2(1913)年討伐原住民戰爭的親身經歷,由於該史料頗具衝擊性,值得一讀。
據解題人後藤乾一所述,加藤洞源(1891~1952年)為法名,本名為加藤新一,愛知縣丹羽郡岩倉町(現岩倉市)曾野出身。10歲入僧門,翌年於家鄉的龍潭寺剃度。大正元(1912)年因徵兵而以臺灣步兵第一連隊現役士兵入伍,從事佐久間左馬太總督(1906~1915年間在任,海軍大將)於「理蕃事業」名義下實施歷時2年之「生蕃」之「討伐作戰」。本史料正是以赤裸裸的筆法描述當時活生生體驗的紀錄。且洞源於大正9(1920)年,受宗門之推舉成為神奈川縣高座郡綾瀨村寺尾的曹洞宗古剎報恩寺(1602年開山)第27代住持。洞源約於死前一年以往昔的筆記及備忘錄為基礎寫成該紀錄,歿後由其長男即該寺第28代住持加藤良興所確認。
〔史料‧自傳草稿〕
〔大正2(1913)年〕臺灣原住民討伐記(抄)
「廿七代生涯」摘錄
(前略)
徵兵檢查合格後,編入臺灣步兵第一聯隊,但在下關時有人說一定要練習抽菸,於是就先買了朝日、敷島、ベッド(Bat)等牌香菸,被教說各抽一根,如果抽到好烟就感覺良好。於是就吸吸看,但兩根都覺得很苦,嗆到喉嚨,舌頭前端很痛。各抽兩根,但感覺都不好。頭暈目眩,終至倒臥。翌日搭船後更不舒服。機器的聲音令人劇痛。第三天抵達玄海灘後,眺望遠方鯨魚噴水的壯觀場景,見到飛魚到處咻咻的飛過,波浪間魚砰的跳出,如鳥一般自由自在的飛翔,由於難得一見而一直眺望。但聽到玄海灘大浪衝擊的聲音,以致暈船,彷彿在夢中一般。第六日抵基隆港,第七日上陸。但發現海中有十五、六頭龍齊頭朝岸上游來,「啊!豎起恐怖的龍角朝這裡來了。」於是變成騷動。這時軍官來到,都說這不是龍,叫做水牛,臺灣有很多這種牛。有時棲於陸,有時進入水中。雖然已作這樣說明,但有人半信半疑,認為只露出有角的頭應該是龍吧。在日本晴空之時,有人說大家不快點上火車就會被雨淋濕了。正說著這種天氣會下雨?嘩啦啦的驟雨降下。基隆每日下午下雨,兩三日不下時會特別擔心,這種天氣持續下去,或許會出現颱風。
編入臺中第三大隊第十一中隊。中隊長山井大尉為佛教徒,夜晚講話時會讓我這新兵演說五分鐘。「山井成為上等兵候補者時,曾來我這裏玩,問我哪裡比較好,武內聯隊長一家人曾來安齋院,我也常常去講講話後回去,其他大島中佐等軍官也常常來山,上等兵並非最上等,只是作為國家的干城無上下之分,若讓我當中隊長的從卒,就當從卒而受到敬愛,雖然我從軍討伐生蕃,但在討伐生蕃時,若掉下山時我圓滾滾的,會安全滾下山。」有人笑出聲來。
大正2(1913)年8月7日,在沙拉茅(サラマオ)砲臺(545餘公尺高地)的侍從武官蒞臨,整隊出征佳陽(カヨウ)社之時為凌晨四點半,侍從武官聲音雄偉,天皇陛下恩詔:從軍討伐生蕃的軍官下士官士兵一同勞苦,應特別注意身體,以完成理蕃之功,故賜下酒餚費及菸草。皇后陛下也體恤在這暑氣中討伐從軍者的勞苦,而賜下點心費。
大隊長下令舉槍,舉槍時太陽自雲間升起,照耀雲海,瑞氣千條。接著山井大尉說:「我於日俄戰爭時也曾從軍,非常了解護身符的重要性,所以要送給大家,讓加藤寫好,由於是謄寫版,因此送到臺中寺加持,這是很好的護身符,是般若心經,戰鬥時會獲勝,不會受傷,是寶貴的護身符,大家要珍藏在軍帽皮中。」從砲臺打出的大砲每次轟隆一聲,砲彈像鳥一樣飛出,落到敵蕃地爆炸時砂煙升起。見到敵人逃走,則採用掩護砲擊,即藉由發砲而前進,於是步兵全力前進。約二小時爬上山,再下山坡,逼近敵蕃時,一黑物飛來,說時快那時遲,轟然一聲砂煙生起,黑煙濛濛如落雷般彌漫,這時中隊全體臥倒,耳膜像是震破一般。落彈處出現二公尺見方之穴,全身毛髮豎起。驚訝是否是敵方大砲時,得知為我軍砲臺所擊發,更覺膽戰心驚。
先前中隊長曾說慢吞吞的也會被擊中,但被我方大砲擊中就得不到金雉勳章,這種話真令人心寒。喇叭手向砲臺吹奏停止射擊之信號後,才極度混雜的前進。原以為敵蕃已抱著剛強對抗的心理準備,但不料却搖著白旗來投降。由於不知是否為假投降而一面充分警戒一面進入蕃社。蕃屋為約6公尺見方、深約2公尺掘立式建築,屋頂位於距地高約60餘公分處。窗約15公分,內側較廣,是為了將槍口置於窗口以方便射擊而如此設計的。生蕃生子時,如日本去參拜神宮一樣,先登上高山指著平原,對著嬰兒說:以前你的爺爺奶奶住在那片廣闊的平原上,支那人(漢人)征討過來殺了爺爺奶奶,奪走他們的土地,所以要砍下他們的頭來供奉祖先。於是男子長大後組成團體去獵首。
那時手持槍,或提著弓箭矛,背網中放入銅鍋,砍下人頭後放入鍋中帶回,在小米酒上架二根木棍,置人頭於其上,飲下從人頭滴落的血酒才是最棒的祭典,醉後生蕃搖晃晃的跳起舞來。現佳陽(カヨウ)社蕃人投降時提出槍五十枝、矛七十根、弓二十五張,但應該還有很多,却總是不交出。佳陽社周圍是整面石板石的山,把石片拔出再塞入是很輕鬆的事,因此即使藏起來也不知道。討伐本部於〔8月〕17日下令,由於是假投降所以要綁起來。說是歸順典禮,於投降後有請吃酒飯的慶祝宴會,而公布讓女子及小孩都來,用大鍋生火煮飯,在四張草蓆上堆積如山似的,拔下支那酒石油罐〔即馬口鐵方罐〕,如鏡般的蓋子,併排著七斗〔每罐一斗〕,擺開五六百隻鹹魚,說道:儘量吃吧!生蕃無不興高采烈。生蕃以小米及薩摩芋為日常食物,相信米為長生不老的妙藥。認為鹽則是一生中難得吃一兩次的珍貴物品。在只有小米酒的地方,能喝到支那酒,彷彿作著極樂之夢一樣的表情眺望著。原以為只有二三百人,但從這裡那裡像螞蟻一般的出現,從山上谷間聚集而來,聚集到四五百人時,通譯說道:開始吃吧。一起歡呼雀躍,女人吃著飯,小孩一人拿十個麵包高興的模樣,完全如餓鬼赴齋一般。
男女皆有刺青,由嘴至耳,看起來像嘴巴裂開至耳朵的鬼一樣。身高約六尺的男子很多。竟有鬼生出白鬍子!有士兵大感驚訝而叫出來。於是走近一看,發現不是鬍子,而是狼吞虎嚥時弄得滿臉飯粒罷了。酒醉後到處手搭在腰上跳起生蕃舞蹈來了。日落西山,到了人臉不辨、難分彼我的傍晚,散兵壕溝的軍隊嚴密武裝後,寂靜的走出散兵壕,將生蕃嚴密的兩重包圍住時,放火燒十五六間蕃屋,劈哩啪啦的燃燒起來,這時小松大隊長發出「上刺刀」的命令,軍隊全體在步槍前端裝上刺刀。大隊長大聲下達命令:「現在開始逮捕生蕃,抵抗者、逃跑者格殺勿論。」通譯對生蕃說:「現在要綑綁你們,你們不要動,抵抗者、逃跑者會被殺掉的。」這時生蕃無論大人或小孩都拔出蕃刀,如狼一般的氣勢,哇的一聲砍過來。軍隊則刀尖一致,突喊一聲「刺槍」,將蕃人刺倒。(待續)
註:後藤乾一編‧解題,〈下級兵士がみた植民地戦争 台湾における「生蕃討伐」と加藤洞源一〉,《アジア太平洋討究》 No. 9 (March 2007),pp.131-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