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新書出版

圖:臺灣文獻70卷3期封面
圖:臺灣文獻70卷3期封面

《臺灣文獻》季刊70卷3期

  《臺灣文獻》季刊70卷3期已發行,本期刊載【研究論文】6篇、【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1篇,歡迎有興趣研讀陸豐客家下南洋、宜蘭舊城小東門、埔里墓作文化、白色恐怖時期的監控機制、林道生的原住民音樂、臺灣地名資料庫建置及攝影教授宋正弘先生的社會大眾、專家、學者、學生參研。

  【研究論文】6篇,第1篇〈陸豐客家下南洋的故事:〈渡臺悲歌〉續篇〉,作者白偉權、韋煙灶、徐勝一指出:客家先民歷經多次遷徙,其目的在於尋找較好的生活環境。遷移途中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必定遇到不少困難。近年在臺灣流傳的〈渡臺悲歌〉歌仔冊,經多方訪查,發現這是一段客家二次移民的故事。根據研究者等所撰〈清代陸豐客家渡臺的歷程—〈渡臺悲歌〉及〈渡臺帶路切結書〉的聯想〉一文的考據,〈渡臺悲歌〉是彭氏次子彭堯梅,在父兄出外打拼未歸,僅留自己與老母親及年幼小弟多人,在新竹居地十分無助之下的感傷寫作,歌詞約在1825至1834年間完成。

  第2篇〈宜蘭舊城小東門考〉,作者黃文瀚指出:宜蘭舊城是否曾有小東門,因地方方志未錄、市街改正拆毀以及沒有寫真影像傳世的緣故,導致歷來學界持正反不同的意見。前人研究分為兩說,一是延續耆老說法,認為小東門曾經存在;二是根據《噶瑪蘭廳志》等史書未錄的情況,認定小東門從未出現。在雙方無法找到物證以支持主張的情況下,該議題仍然各自表述,沒有定論。如今歸功於資訊發達,方便檢索,應可以突破現況僵局。本研究試以日本時代的文獻與報紙以及戰後的早期刊物,來證明小東門的存在。

  第3篇〈歷史縮影:由埔里墓作文化看族群與家族關係〉,作者黃萍瑛指出:研究以埔里鎮的一般公墓為研究對象,進行大量的田野調查工作、蒐集相關文獻資料,也運用收藏於埔里戶政事務所日治時期的戶口調查簿等。勾勒歷史與耆老記憶中的葬地,並就巴宰族文化保存較多之愛蘭台地上的公墓加以描繪;其次,以三個家族的墓作為例,說明其所隱含錯綜複雜的家族史,或為族群關係的縮影;此外,從漢人父系宗祧的視角,論述異姓或雙姓(不同宗祧世系)之墓作類形以及其構築之因等方面。試圖說明埔里的公墓文化底蘊,作為未來歷時性變遷研究中的一環。

  第4篇〈獄外之囚:白色恐怖時期對政治犯及其家屬的監控機制〉,作者陳昱齊指出:本文利用檔案管理局所藏高雄市政府警察局檔案,嘗試探討白色恐怖時期政府對政治犯及其家屬的「獄外監控」,包含政治犯出獄後的監控,及政治犯繫獄期間對其家屬的監控,而對家屬的監控甚至擴及在海外臺獨人士,使其共同成為「獄外之囚」。本文分析對於政治犯及其家屬的監控,是由警總核定考管,再交由地方政府警局,實際上負責第一線監控的則是分局及其下派出所員警,他們定期、不定期呈報各種監控報告,從當中可以得知監控重點。而「義工」(線民)的運用也是重要的一環。

  第5篇〈林道生的原住民音樂作品創作歷程〉,作者姜慧珍指出:林道生為臺灣重要的音樂教育家和作曲家,本文以生命史研究為途徑,由林道生口述、札記為第一手資料,參閱其著述、曲譜,以及期刊論文、媒體報導等文獻,耙梳林道生接觸原住民音樂的經驗,試圖理解這位非原住民族的原住民音樂創作者的心路歷程。歸納林道生原住民音樂創作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984年任教玉山神學院前,僅有零星的聲樂曲和器樂曲作品,1984年至2002年因教學和編寫教材需求,透過原住民族學生帶進入部落採集民歌和傳說,2002年自教職退休,則專注於器樂曲創作,朝向藝術音樂發展。

  第6篇〈臺灣地名資料庫建置成果介紹與維護發展〉,作者黃偉嘉、賴進貴、吳佳融、高慶珍指出:地名是一項重要的文化資產,可以反映一地的地理、歷史或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應用價值。省文獻會編纂的《臺灣地名辭書》啟動全面地名調查工作,乃至內政部著手推動「臺灣地區地名資料庫」建置,20餘年來先後有多個單位參與,累積超過17萬筆的地名資訊。然而,由於資料庫係由紙本轉換為數位,以及有多個單位參與建置,導致其內容無法滿足GIS及教育等應用。本文回顧臺灣地名資料庫的發展歷程,探討不同階段的資料蒐集與建置,釐清其資料品質及使用問題,進而提出資料品質提升與改進策略,並著手進行更新試作。希望藉由本文能增進各界對於臺灣地名資料庫的了解,並吸引更多人關注地名資料庫發展。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1篇,〈越洋跨國的攝影教授:宗/宋正弘先生訪談紀錄〉,作者沈佳姍指出:經歷曲折多變,其家族也包括許多臺灣名人。其先祖之一是清朝的書畫家宋湘,祖父宋進開設學堂,舅公徐水旺帶兵抗日,父親宋祖平為臺灣總督府技師,親大哥宋文薰發現臺東長濱八仙洞遺址,堂哥宋瑞樓是臺灣肝病與消化系內視鏡之父,堂哥宋善青是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第一批留美獎助生和創立了溫哥華臺灣客家會。本文為宗/宋正弘先生對他個人生平的口述記錄,從宗/宋正弘先生的口述,也呈現了一些其生活周遭名人間罕為人知的小故事。


《臺灣文獻》季刊70卷3期目錄
【研究論文】
1.陸豐客家下南洋的故事:〈渡臺悲歌〉續篇/白偉權、韋煙灶、徐勝一
2.宜蘭舊城小東門考/黃文瀚
3.歷史縮影:由埔里墓作文化看族群與家族關係/黃萍瑛
4.獄外之囚:白色恐怖時期對政治犯及其家屬的監控機制/陳昱齊
5.林道生的原住民音樂作品創作歷程/姜慧珍
6.臺灣地名資料庫建置成果介紹與維護發展/黃偉嘉、賴進貴、吳佳融、高慶珍
【田野調查與史料介紹】
7.越洋跨國的攝影教授:宗/宋正弘先生訪談紀錄/沈佳姍


本期《臺灣文獻》季刊售價工本費新臺幣300元,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電話: 02-25180207
https://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地址:臺中市中山路6號(火車站旁),電話:04-22260330 https://www.wunanbooks.com.tw
另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各類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1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讀者洽購。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