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藏介紹

圖1:封面
圖1:封面

《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回憶錄》

書名: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回憶錄。
著者:王金河口述;陳正美、黃宏森主編。
出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出版日期:民國98年1月
ISBN:9789868514508

內容簡介:

  本書由臺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口述,詳實記載王金河醫師生平事蹟、求學過程、開設診所、從政經驗、照顧烏腳病患、夫妻情誼、以及退休之後的點點滴滴。王醫師熱愛生命、愛護鄉里,不僅行醫50載,更保存了臺灣烏腳病的重要史料,先後於1997年由李登輝總統頒贈「仁醫濟世」匾額、2007年由陳水扁總統頒授「三等景星勳章」,表彰王醫師奉獻貧病者的愛心。王醫師於2014年3月13日辭世,享壽97歲高齡。

  烏腳病是發生在50-60年代臺南北門、學甲及嘉義布袋、義竹等沿海地區地方性的怪病,俗稱烏乾蛇,實為末梢血管阻塞疾病,因患者雙足發黑而得名。烏腳病與飲用深井水有關,隨著自來水普及,病患已大幅減少。在未鋪設自來水管之前,臺灣西南沿海的鹽分地帶,因水源有限且淺井的水質過鹹不適合飲用,為了取得更適合的水源,當地居民探堀深井汲取深層的地下水。這些深井砷含量比標準高出許多,長期飲用砷過量的井水,被懷疑是可能之致病因。

  王醫師1916年出生於臺南縣北門,1941年自日本東京醫科大學畢業,1943年二戰期間年返臺照顧重病的母親,自此留在臺灣。後來家鄉唯一一位開業的臺灣醫師過世,王醫師便毅然回鄉服務。兩年後臺灣光復,王醫師被推選為第一屆北門鄉長,之後又連續擔任兩屆縣議員及農會理事,不過在任縣議員時因派系之爭被誣陷入獄,此次經驗讓王醫生覺悟參政不是自己該做的事,並在出獄之後專心行醫。

  1960年芥菜種會的孫理蓮女士與王醫師連絡,在王醫師診所的會客室成立烏腳病免費診所(憐憫之門),由王醫師出力,芥菜種會出錢,並接受各界捐款及物資援助。當時在埔里的謝緯醫師也每週來北門一趟,為病患動手術,由此開始近二十五年免費服務烏腳病患的歷程,成為早期烏腳病醫療的鐵三角。其間免費診所最高紀錄曾收容八十多人,病患大多來自鳥腳病最猖獗的布袋、北門、學甲及義竹四地區。

  王醫師夫婦及醫護人員仔細地照顧著每一位患者,從餐食、醫療到帶領患者唱聖詩、禱告,使他們精神有所寄託。除此之外,更為了讓癒後因手術而身有殘疾的人能有謀生的技藝,1962年分請農復會、臺南縣政府手工業推展中心和北門嶼基督教會,共同籌措經費成立病患技藝訓練班。其間因政府財政短絀,技藝訓練班一度中斷,但在王醫師及孫理蓮女士的幫助下,自1963年3月起在原址繼續設立「烏腳病患手工藝生產中心」,由王醫師的夫人王毛碧梅女士一手負責訓練及經營,至1978年省府接手該中心為止,共歷經十七個寒暑。

  王醫師夫婦的善行傳開之後受到全國尊敬,分別在1963年及1966年榮獲全國好人好事表揚,王金河也在1968年榮獲省主席黃杰獎狀。烏腳病在屢經報章披露之後,引起政府重視,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曾多次前往免費烏腳病診所巡視,並特別指示省府成立防治機構,於1977年正式在北門成立烏腳病防治中心,收容烏腳病患免費診所的所有病患。在1984年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完成艱巨的階段性任務,功成身退。

  雖然烏腳病在臺灣已趨消失,為了紀念臺灣醫療史上嘉南沿海居民的苦難,以及醫事人員對於偏遠地區風土病患的關懷,在獲得文建會及臺南縣政府的支持下,2007年於免費診所原址成立「烏腳病醫療歷史紀念館」,成為臺灣第三所以「醫療史料」為主題的地方文化館。

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本館史蹟大樓1樓販賣部,亦可購得本館出版之書籍,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
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電話049-2316881轉168,歡迎洽詢。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楊心如、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