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張維安教授演講
圖1:張維安教授演講

客家專題演講:客家文化生活智慧與當代社會

  本館與國史館、客家委員會合作,於本(109)年辦理4場次客家系列專題演講,地點在國史館4樓大禮堂。本年度第1場於1月30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張維安主講「客家文化生活智慧與當代社會」。

  對於文化的定義,文化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客家文化,就是客家族群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活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表現。客家文化的生活設計(包括面對自然、面對社會、面對自己),分析其與當代社會的關係。

  張教授藉由5個主軸闡述講題:
一、敬天愛地與環境永續
  客家常見信仰,有五谷先帝、三官大帝、媽祖、城隍、伯公、龍神、三山國王、義民爺祭祀、定光古佛、慚愧祖師、五顯大帝、譚公先聖、韓愈(文昌)。

  客家對天、地、水的重視。三界之神:天官、地官、水官(閩南稱三界公),客稱三界爺,又稱三元大帝。三元宮(天地水)為信仰的原型。客家信仰與環境永續的親近性,即敬天愛地。土地神,就是伯公、土地公、土地伯公。臺灣民間信仰是以天公、土地公和媽祖為中心開展的。而天穿日為農曆正月二十日,是客家日,傳統上該日男不耕田,怕鋤地會使大地漏水,而女不織衣,是怕穿針刺破天堂。藉以反思人類生活與環境破壞。又天公生拜天公,天公就是玉皇上帝,初九為天日。客家與非客家,於二十九小年夜祭拜天公。

  龍神,將龍脈接引進來,安置在神龕正下方,通過正門門檻,直達半月池,形成客家夥房整體的風水軸線,能夠庇蔭宗族子孫繁盛。又臺灣客家社區中普遍存在的祖塔,就是一種珍惜土地資源的設計。

二、晴耕雨讀與可食地景
  讀書、耕田向來是客家社群的生活重心,現代人夢寐以求的「可食地景」基本上是沒有運送食物的「碳足跡」問題。崇尚自然家屋,開發節能、低污染、低耗能的生態建材,讓客家菜園與可食地景融入。

三、重視知識及社群團結
  客家地區至今仍保持著尊師重教,尊重知識,重視人才的優良傳統。重視讀書人、重視文字,認為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耕讀傳家。在慎終追遠方面,重視族譜及社區成員。在重視社區成員方面,新丁加入成為社區成員,會在元宵節「打新丁」,製作新丁粄。在現今重視男女平等之際,除丁粄(生男)外,也有桃粄(生女),如東勢新丁粄節,就是傳達兩性平等。

  而義民祭也是傳達社區精神,保護與愛社區,即重新詮釋兩種社區精神。至於社區互助精神,包括換工(交工)、嘗會、奉茶等。

四、公私分明與重視自然
  客家精神就是公私分明。所謂「祖在堂,神在廟」的原型,就是公私分明。而理解並駕馭自然環境的文化能力,從水利工程看客家人的生活智慧。其風水文化特質,就是與自然協調,一起生活的設計。

五、重義氣
  馬來西亞檳城,有古城家廟,就是祭拜劉、關、張、趙,就是紀念對族群有貢獻的人。如義民廟、仙師爺、劉善邦、羅芳伯與譚公先聖信仰,也看得出來客家文化重視對社區有貢獻的成員。

  新說硬頸精神,就是堅持原則,擇善固執的精神,和被尊為武財神的關公義氣頗為接近。相同地,因為重義氣的客家硬頸精神有利於事業經營與交往。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楊心如、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