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圖1:臺灣總督府檔案,掃描號:000105160069001001M
圖1:臺灣總督府檔案,掃描號:000105160069001001M

臺灣最早的水族館基隆水族館

文/劉仁翔/本館整理組編纂

  臺灣四面環海,在黑潮與親潮兩種洋流交會之下,魚類資源豐富,日本治臺後,引進漁業技術,建立漁業規章制度,開啟臺灣近代漁業發展之門,促進臺灣水產養殖事業,臺灣公民營水族館應運而生。回顧臺灣最早的水族館,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的「基隆水族館」。

  水族館,乃是開放予公眾觀賞水生物種的建築物,日本於明治15(1882)年上野動物園附屬「觀魚室」開設,可謂日本水族館之始,日本受西方競相舉辦博覽會觀念影響,明治23(1890)年舉辦「第三回內國勸業博覽會」,在上野公園內設置水族館,為日本第一座因博覽會而興建的水族館。自此水族館成為舉辦博覽會常見設施,水族館亦漸成為公園、動物園或是大學建物之一(註1)。臺灣水族館的出現,與日本欲展現殖民統治成果,以及博覽會推動有關。大正5(1916)4月,臺灣總督府在臺北舉辦大型展覽活動「臺灣勸業共進會」,乃為慶祝始政20周年,宣傳統治臺灣績效,促進產業開發,除了由臺北廳收購民營的「圓山動物園」於當年開館,水族館原本有意於動物園週邊設立附屬水族館,然因魚類照護更為困難而作罷(註2),因此水族館則另於同年在基隆開辦「基隆水族館」,成為臺灣最早的動物園與水族館。

  基隆水族館的發展可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大正5年位於基隆哨船頭(附屬於高砂公園,今約義一路、信五路),開辦三年後閉館;第二階段為昭和10(1935)年改移大沙灣海水浴場(時稱「孤拔海濱」,今約東9-15號碼頭),另重建新館。大正時期的水族館出現,乃當時由臺北廳加福豐次廳長召集基隆官員及有志之士討論籌設,最終決議在哨船頭利用「富貴市場」的原有家屋改建(註3)。水族館隸屬於臺北廳,據《臺北廳誌》記載,當時館內有兩個大儲水槽,其中海水魚有14個展示區,淡水魚有8個展示區,大正5年的開館天數是208天,共計有66,891參觀人次,平均1天有322人參觀,到大正6(1917)年3月時,該館已飼養有171種魚類(註4)。除蒐羅本島魚類外,還有來自日本山椒魚及各種金魚,亦有貝類、海草及玳瑁等海中生物,館內特色是兩個大水槽最壯觀,一為飼養海驢(海獅),一為飼養鰐魚(鱷魚),魚群的來源除各地蒐羅,或外地購入外,也有許多漁民及單位捐贈(註5)。同年,總督府遂制定「公園附屬動物園水族館觀覽料收入規則」,統一動物園與水族館的收費機制,基隆水族館當時的參觀券與動物園相仿,動物園票券為白底、水族館票卷為紅底,票種分為大人、小孩、團體票,且有8折或5折票種,限單次使用(註6)。

  在大正時期開館的基隆水族館,開館時間自上午8點至下午4點止,甫開幕已是當地重要的觀光休憩景點,也得到當地居民熱心的關切與新聞報導,特別是在開館當年7月之後即首度「夜間開館」。據報載,開館到晚上9點為止,其在水槽中置入水中電燈,將其餘照明減半,增添觀賞氣氛,且廣場有提供飲食販賣,算是相當周到的服務(註7)。然而,當時水族館實屬草創,利用富貴市場原有建物,而多數水族設備也尚待改良,時常需要修繕。風光一時後,入館人數已大幅下降,經營困難,且遭遇颱風暴雨襲擊損毀,於大正8(1919)年9月暫時休館,在有關人士幾經討論後,復舊無望,遂於大正9(1920)年12月宣布閉館。原址重新作為富貴市場所用,該市場還舉辦特賣等優惠,藉此重新吸引人氣(註8)。

  雖水族館僅開館三年後閉館,而在第二階段昭和年間基隆水族館開館前,期間臺南安平「鹹水養殖試驗所」亦於大正11(1922)年也設立了水族館,最初設研究魚槽6個,後續增加珍貴魚種,還曾招待東宮皇太子(即日後昭和天皇)臺灣行啟,以及日後來訪的皇室高松宮宣仁親王、朝香宮鳩彥王(註9)。而基隆地方倡議者依然心懷水族館,再次利用總督府於昭和10(1935)年慶祝「臺灣始政40周年紀念」,欲舉辦規模最大的臺灣博覽會(簡稱臺博,10月10日至11月28日計50日)的機會,先於昭和9(1934)年12月聚會討論,由基隆港灣會與公益社決議,以公益會社長近江時五郎名義提出請願,向政府當局申請補助(註10)。最終以臺博地方館的名義,設置水族館。由基隆市勸業協進會尋覓新址於大沙灣海水浴場興建,期間高雄州亦想設立水族館為地方館構想,唯遭當局否決,最終以高雄西子灣觀光館呈現(註11)。

  昭和時期的基隆水族館提前臺博兩個月,於昭和10(1935)年8月8日開館初試啼聲,占地350坪,耗資約3萬圓,由協進會經營。水族館收集200多種魚類,鹹水魚有各式鯛魚、章魚、烏賊等,淡水魚有本島為主的鰱魚、鱺魚、草魚、鯉魚、鯰魚、鰻魚,以及山椒魚及金魚等(註12)。除該館內部設備有2座半圓大水槽,21座一般水槽,設有珊瑚礁展示區一處,過濾槽一座,淨水貯水槽一座,該館特色在於直接引用海水注入魚槽內,更從日本水族館聘請2位「海女」進行「海女表演」採集珍珠(當時報載為「海女裸體潛水」)(註13),這項海女表演可謂全臺首創,之後在臺灣博覽會期間,位於第二會場的「海女館」也仿造水族館引進海女表演,海女穿著紅色貼身裙,以遊玩方式採集珍珠,時被戲稱為「紅鯉魚在池中嬉遊」,當時海女館總是人潮滿滿,大受歡迎,是博覽會的一大亮點;而基隆水族館也作為臺博地方館,又位在人潮簇擁的沙灘旁,在博覽會短暫的50天內,吸引88,114人次進場觀賞(註14)。從其設計工事書與寫真帳中看出,當時水族館城堡式外觀宏偉氣派,除了展示水槽外,尚規劃有食堂、2個紀念商品賣場、大型陳列室、給水機械室、警衛室,以及供海女使用休息室。而其設備與魚種不亞於當時日本內地的水族館,並且結合週邊的海水浴場、法國人墓地、水族館後山的旭崗、陸軍墓地預定地及舊砲台景觀,並在山上設有二、三處休憩所,得天獨厚具優勢的自然景點與人文設施,使大沙灣一帶成為當時基隆最具特色的觀光景點(註15)。然而,基隆水族館因為二次大戰的戰火波及而廢棄,所存魚群下落不明,大沙灣海水浴場亦在民國55(1966)年填平不復在,而水族館現址則改建做為基隆港務分公司所轄之辦公廳舍(現址為基隆市東海街1號),經改建後建物仍古色古香,地方俗稱它為「東海街圓山飯店」,目前由港務局對外招商使用。

  戰後的水族館事業,乃具不同規模與型態經營對外展示,進而擴展到以博物館命名,具更多深化研究教育內涵,官方經營者,於民國86(1997)年澎湖水族館較早,仍以水族館為名,而近年整修後則交由委外廠商經營;而首座國家級規模者乃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該館位於屏東車城,於民國89(2000)年成立,官方經營者均以海洋生物展示為主。至於以休憩娛樂為目的民間經營者則百花齊放,海洋生物「表演」乃以野柳海洋世界於民國69(1980)年最早成立;而基隆再有具規模博物館者,則要到民國91(2012)年開館的海洋科技博物館。隨著臺灣養殖漁業及觀賞魚技術的進步,逐漸各種動物園、休閒農場或主題樂園等場域都常見得到水族館或展示館,使得臺灣人民能更親近海洋,瞭解環境生態。



註1:簡秀玲,《與海洋有約:日治時期基隆大沙灣地區的臨海教育》(臺北:漢世紀數位,2018),頁148。
註2:〈動物園之建設在圓山公園内〉,《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12月24日,5版。
註3: 〈大典人慶祝之籌議動物園及水族館〉,《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8月30日,3版。
註4:胡清正等譯,《臺北廳誌》(臺北縣:臺北縣文化中心,1998),頁392。
註5:同註1,頁154。
註6:「公園附屬動物園水族館觀覽料收入規則」(1917-02-01),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763006。
註7:〈水族館開館時間〉,《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5月23日,6版。〈水族館夜間開館〉,《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7月11日,6版。
註8:〈廢止水族館〉,《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12月24日,5版。同註1,頁165-166。
註9:「水族蓄養槽設置ニ關スル件(水產試驗場)」(1933),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1280019。謝淑秋等,〈日本裕仁皇太子臺灣行啟-鹹水養殖試驗場〉,《水試所電子報》,第152期。
註10:〈基隆公益社長請願建水族館〉,《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2月28日,4版。
註11:程佳惠,《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臺北:遠流, 2004)。,頁114。
註12:陳青松,《基隆第一:文化古蹟篇》(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4),頁126-127。〈臺灣勸業共進會 基隆水族館(上):基隆港頭の大偉觀 蓋し帝國第一〉,《臺灣日日新報》,大正5年3月27日,5版。
註13:陳青松,〈全臺首座水族館:基隆水族館〉,《臺灣文獻別冊》(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2),第42期,頁43-44。
註14:同註11,頁110-143,2004。〈基水族館八月開館 特聘海女裸體潜水 搜羅珍奇魚族二百餘種〉,《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7月9日,8版。
註15:「官有地無償使用許可ノ件(基隆市)」(1935-01-01),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516006。同註1,頁174。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楊心如、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