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陳逸君副教授演講
圖1:陳逸君副教授演講

客家專題演講:以「祖先」為名:雲林詔安客之祖先崇拜與宗族整合

  本館與國史館、客家委員會合作,於本(109)年辦理4場次客家系列專題演講,地點在國史館4樓大禮堂。本年度第2場於2月27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所副教授陳逸君主講「以『祖先』為名:雲林詔安客之祖先崇拜與宗族整合」。

  祖先崇拜,是多數人類社會重要的文化核心,對特別重視祖先的漢人而言,祖先崇拜具慎終追遠、不忘根本的意義,同時產生多種敬祖的禮俗,祠堂家廟即是其顯著特色之一,透過對祖先的祭祀活動,傳承且保存漢人社會的禮制概念,同時發揮「收族敬宗」之效。

  本次演講內容以祭祀祖先的空間—祠堂為例,試圖探討祠堂對雲林詔安客之重要性,又特別聚焦在人口數最多的張廖姓所建置的祠堂,檢視其社會與文化意義。

  祠堂,作為一個姓氏的「符號」,對其「局內人(insider)」而言,必定有顯而易見的、具體的甚至是潛在的意義。但在其他脈絡下,它還產生哪些指涉?詔安客重新對祠堂之重視,除彰顯傳統文化外,是否也創建了隱喻的意義?從過去研究中發現,張廖姓支脈繁多,房系派下複雜,但所形成的總祠—分祠—支祠之結構,結合成血緣關係的紐帶,祠堂間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繫,成就堅強的親屬網絡,於墾拓時代發揮抵抗盜匪的作用,在當代則成為凝聚詔安客族群意識的力量,以及族群文化的重要基礎。換言之,張廖姓在祖先來臺的300多年間,即藉著祠堂之建築實體及其相關組織、活動,成功地在雲林西螺、二崙及崙背地區形成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地域群體及宗族社會結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楊心如、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