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奉祝驛傳臺灣代表選手(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
圖1:奉祝驛傳臺灣代表選手(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

談1940年一場1,000公里的接力賽

文 / 李澍奕 / 本館編輯組專員

  因為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2020年奧運東道主日本總算同意奧運延賽的決定。而打著復興之火的聖火傳遞,原定3月26日在東日本大地震受災最嚴重的福島出發,也無法成行,臺灣民眾熟知的藝人志村健,原定擔任聖火抵達東京時的火炬手,也因新冠肺炎病逝。而每逢日本要辦奧運就出大事,也成為熱門話題。比方說1940年東京奧運因為世界大戰開打而取消,1964年東京奧運前有美日安全條約的抗爭,但也是1960年的事情了,而有說法是因為奧運勞民傷財,因此引發了1968年開始的全共鬥學運(全学共闘会議),這種說法還是有點硬湊。對臺灣而言,1940年也是日本開國的紀元2600年,全日本有一連串配套活動,臺灣也有派代表隊參加相關活動或比賽。

  1936年7月31日,日本東京在國際奧會IOC的會員大會上,以36:27打敗芬蘭赫爾辛基。獲得1940年奧運主辦權,不僅是首度由亞洲國家主辦,也是首個非歐美國力較強的國家主辦。投票完隔天就是柏林奧運開幕式,之後也爭取到1940年札幌冬季奧運會,因此紀元2600年的重大工作就有奧運、冬季奧運、萬國博覽會。但因為隔年起加強對中國軍事行動,日本開始管制資源,奧運因為開銷太大,因此在1938年7月15日通過內閣會議,正式要求歸還奧運主辦權,但從申請到歸還主辦權之間,已經花了90萬元(約合現今23億日幣)。而為了彌補停辦造成的無形損失,也在隔年開辦了「日滿華交歡競技大會」和1940年的「東亞競技大會」,取代極東選手權競技大會。

  既然不辦1940年的奧運會,日本國內於是擴大辦理明治神宮國民體育大會,成為紀元2600年奉祝第11回明治神宮國民體育大會,有夏季、秋季、冬季大賽,舉辦項目包含田徑、游泳、球類,以及屬於日本傳統的劍道、銃劍道、柔道、弓道等等。不過從《運動年鑑─昭和16年》書中看到,有一個大型比賽「奉祝驛傳」,驛傳就是接力賽的意思,而這場不是普通的接力賽,是從宮崎─畝傍,長達1,000公里,每隊20人,從11月27日到12月6日比賽跑10天。全日本所轄區域分成8支隊伍,分別是:朝臺(朝鮮與臺灣聯隊)、關東、九州、中四(中國、四國)、滿洲、東北、近畿、中部。

  從「記憶的歷史片段」FACEBOOK網站公開的影片中,看到當年每日新聞社對這段比賽作成的採訪過程,這場從九州宮崎出發,經延岡、別府,抵達門司港,坐渡輪到對岸的下關,循山陽線經過德山、廣島、尾道、岡山、姬路、大坂(今大阪),抵達奈良縣的畝傍,就是橿原神宮所在地,也是日本初代天皇─神武天皇即位的地方,那一天是明年(辛酉年・神武天皇元年)正月一日(前660年2月21日)。當然現在的神宮是在1850年代重建的,而1940年是日本紀元2600年,而2016年舉辦神武天皇2600年大祭,表示神武天皇在位76年。而為何要從宮崎縣出發?是因為神武東征的關係,從日本神話來說,這位神話時代的天皇作為天孫,降臨於高千穗峰(或高千穗峽,不過兩地在現在地圖差了近200公里),並統治日向國,這都指涉現在的宮崎縣。神武天皇從日向國東征,一路打到現奈良畝傍一地建橿原宮,並即位成為首任天皇。

  介紹背景後,來談比賽。這場1,000公里的接力賽,各隊派出20名選手,有十個中繼站分10天比賽,臺灣與朝鮮組成聯合軍,臺灣代表有漢人姓氏薛、原住民姓氏ラケナモ、オリオル,日本人姓氏的日向、西崎、別所、小野、朝倉(從嘉農打甲子園的陣容有部分原住民採日本姓氏,也難說其中有原住民),其他12人為朝鮮選手,在賽前11月14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就把朝臺聯軍與關東、九州、滿洲列為優勝候補。在當時朝鮮選手的長跑實力是世界頂尖,1936年柏林奧運的馬拉松冠軍孫基禎就是只能批著日本國旗參賽的朝鮮人,獲得銅牌的南昇龍也是代表日本的朝鮮人,可見長跑實力極強,聯軍中的梁、韓、李振、李鐘、吳、金也是韓國人姓氏;而臺灣則是有原住民選手參賽,亦被看好。報紙也披露了臺灣選手的行程,11月19日從基隆港出發,到了宮崎後先參加一連串的活動,26日開幕式,27日起跑,6日到了奈良比賽結束,參拜、參觀奈良、京都後從大坂搭船回臺灣。

  11月19日公布的全選手名單,其中臺灣朝鮮聯軍原本有1936年柏林奧運馬拉松銅牌的南昇龍,但最後《運動年鑑》的名單中沒有其名字。而臺灣代表隊的1萬公尺成績最快是32分的ラケナモ,最慢是40分的オリオル(可能沒有正式測試過,但應該實力相當),而漢人為「薛顏」(頌?),成績35分14秒。

  比賽開始,從《日日新報》所載的每日成績表,大概每天約跑100公里,分成12區,有長有短,每人跑8-12公里不等,就由20位選手中調配。從報紙每天的標題就看得出戰果:
Day1 :首位を走る臺鮮團 驛傳競走に氣を吐く外地軍
Day2 :餘裕を見せて 驛傳競走の臺鮮團
Day3 :好調の臺鮮團 宮崎、橿原間驛傳の第三日
Day4 :驛傳第四日 臺鮮團やや落ちる
Day5 :第五日の總成績 依然第一位の臺鮮團
Day6 :愈よ後半の決戰 臺鮮團中位を走る
Day7 :依然首位たり 驛傳第七日の臺鮮團
Day8 :ラケナモ頑張る 
Day9 :臺鮮團征覇か 驛傳競走の第九日
Day10:臺鮮團堂堂と優勝 一千粁の驛傳競走終る

  臺灣朝鮮聯隊基本上就是從第一天開始一路領先,而ラケナモ表現也相當搶眼,最終團隊成績為55小時2分52秒,領先第二的關東隊12分5秒,比最末的中部隊快2小時34分44秒,換算每百公尺19秒,平均一萬公尺31分40秒,比開賽前ラケナモ登記的32分還快,當年世界紀錄是29分52秒(日本記錄在30分20秒上下)。當然在Road Run(路跑)比Track Run(田徑場)通常都會快上一些,不過這些選手是以輪流的方式在跑一萬公尺,頂多就休息一天,但因是移動日,免不了也須舟車勞頓,因此合理推測是里程不足。以GOOGLE MAP的行程計算,從現代的宮崎市,經別府、門司、下關、廣島、岡山、姬路、大坂,直到奈良橿原市的路程,也就850公里,考量選手體力消耗部份,這個成績倒是合理。

  最後談一下ラケナモ(1908-1997)選手,這位出身於花蓮阿美族選手,從1932年就是臺灣體壇長距離高手,1936年創下臺灣5,000公尺紀錄15分46秒,保持到1954年。和同是阿美族的カサウブラウ在1,500、5,000、10,000、馬拉松等互相競爭,被認為與短跑的張啟震(1938年跑臺灣紀錄11秒1)並列為全國第一流選手,可向前輩張星賢一樣進軍奧運,最後也是奧運停辦後就無緣參加了。皇民化運動時改為宮本勝政,戰後改名為曾富勝,1948年還代表臺灣省參加中華民國運動會,跟張星賢一樣都是近40歲老將仍能取得不錯成績,從選手退役後在臺鐵局服務直到退休。

參考資料:
1.「記憶的歷史片段」專頁,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1466652790282369/videos/1012384639144414/

2.菅野敦志,"1940 年と 1964 年の〈東京オリンピック〉と臺湾人選手",《オリンピックスポーツ文化研究》2019年 6月、No. 4,101 ─ 124。

3.一青妙,〈下定決心成為「2021年的聖火跑者」〉,日本網,2020年4月14日,網址
https://reurl.cc/z8YV1Q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楊心如、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