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孤棧(2005頭城搶孤 李駿濤拍攝),摘錄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圖1:孤棧(2005頭城搶孤 李駿濤拍攝),摘錄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中元普度,有拜有保庇

文/楊心如/本館採集組科員

  每年到農曆7月,店家、公司、一般住家和社區大樓都會大拜拜,這是臺灣人成長過程中必不會少的中元普度。據信自7月初一「鬼門開」起,到30日鬼門關閉這段期間,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來到陽間徘徊。為了避免「好兄弟」們搗亂,也為了祈福和保佑家宅平安,所以大家會在中元節時準備祭品、誦經和作法事以超渡孤魂,稱作「普度」。

  臺灣宗教及民間信仰多元,許多傳統的習俗與祭禮,經歷長時間的演變與融合,形成今日所見的在地民俗活動,中元節也是如此。《禮記》〈月令〉:「是月也(7月),農乃登榖,天子嘗新,先薦寢廟」(註1)。意指天子在收穫季節以新榖祭祀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祖先崇拜是華人信仰相當要的一環,所以「薦新」的習俗一直流傳在民間,並集中在農曆7月15日舉行。後與同在7月15日,且目的均為普度眾生的佛教盂蘭盆節、道教中元節融合,成為現在的中元節(註2)。

  在臺灣,中元節不僅是7月15日一天的活動,整個農曆7月都可以普度。一方面是為了配合大眾方便的時間,另一方面是因為,早期以街、庄等鄰里為主的普度,是大家共同商議,從初一到三十,甲村是哪一天,乙村是哪一天,依照定好的日子輪流舉辦(註3)。普度一般分為2種,一種是「私普」,簡單一點的就是在家門口準備銀紙、經衣(更衣)、鞭炮、供品及盥洗用具,每樣東西上都要插上一枝香。祭拜之初要先燒經衣,讓好兄弟們梳洗更衣後再吃飯,飯畢再燒銀紙,並放鞭炮,稱作「拜門口」(註4)。

  另一種「公普」,或稱「廟普」,由寺廟主辦(註5)。普度現場一般設有紙糊的大士爺(或普陀岩)、山神和土地兩尊;另有供一般無主孤魂居住的同歸所一座、供有功名的將相文武官員所居住的翰林院(或寒林院)一座,有些還會特備男堂女室的沐浴亭一座、招待所一座。此外還有供孤魂梳洗的臉盆、毛巾、牙刷、牙膏;以及豐盛的祭品、經衣(更衣)、銀紙、線香等(註6)。普度後再請道士、法師或戲班來跳鍾馗「送孤」,普度方算圓滿結束(註7)。

  除了普度外,臺灣中元節還有不同的習俗,比如「放水燈」和「樹燈篙」,用來通知好兄弟們前來領受普度(註8)。另外「搶孤」也是相當有名的習俗。所謂「搶孤」,原指普度結束後,現場參與者聽號令,同時搶奪置於高臺上的供品,用以嚇退逗留的孤魂野鬼。因為搶孤過程十分激烈,時有傷亡發生,曾一度被禁止辦理。民國70(1971)、80(1991)年屏東恆春及宜蘭頭城分別在在時隔多年後再度舉辦搶孤活動,並設定規則,分隊攀爬所屬的孤棚,一方面提升了安全性,一方面也保存了傳統民俗(註9、10)。現今頭城及恆春的搶孤活動,已經轉變為競賽性民俗節慶活動(註11),每年均吸引大量民眾參與。

註1:楊玉君撰,王秋桂主編,《中元》(臺北市:文建會,民84),頁8-10。
註2:同註1,頁16。
註3:同註1,頁36-39。
註4:江韶瑩等撰,《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9),頁356。
註5:同註1,頁45。
註6:同註4,頁355-356。
註7:同註1,頁10-12。
註8:同註1,頁45、48。
註9:臺灣宗教百景,「恆春搶孤及爬孤棚」,檢索於2020年8月24日。
註10:同註1,頁36。
註11:全國宗教資訊網,「普度」,李豐楙,檢索於2020年8月12日,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202。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楊心如、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