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李登輝與曾文惠婚紗照,攝於溫州街宿舍(來源:維基百科)
圖1:李登輝與曾文惠婚紗照,攝於溫州街宿舍(來源:維基百科)

從《臺灣省政府各機關職員錄》看在臺灣省政府農林廳任職的李登輝

文/李澍奕/本館編輯組專員

  李登輝前總統(1923-2020,以下簡稱李先生)於上個月底過世,身為臺灣近代史重要的人物之一,相關研究當然很多。而在閱讀其資料,發現其在服務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期間,仕途較不順遂,因此就近查詢相關資料以作此文。本文主要利用「臺灣省政府各機關職員錄」(下稱《職員錄》),係由臺灣省政府人事處「根據各機關已造送者予以彙編」,通常在年底發行,記載當年11月仍在職者,因為是機關確實造冊的資料,至少編制內人員皆有記載,其史料價值可比《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二次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返臺的李先生,京都大學未完成的學業,回到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系繼續修讀。1947年5月臺灣省政府改組,臺大農學院教授徐慶鐘擔任農林處處長,1949年1月,魏道明離任臺灣省主席,由陳誠接任,仍以徐慶鐘擔任農林處處長。1949年6月李先生在臺灣大學畢業,9月6日,臺灣省政府發派令38未皓農人字第14042號函「省府委任令,委帶李登輝任農林處技士並支月薪160元」,開始了李先生的公務生涯,時年26歲。

  而在1949年12月發行《職員錄》中,李先生就出現在農林處的「技士」名單中,登記的到職日期為1949年8月,籍貫為臺北縣,並沒登記住址。從排序大概是在農務科下,主管為技正兼科長、新竹縣人羅啟源(臺北帝大畢業,日治時期曾在新竹州農務部門服務,後為農林廳副廳長),農務科下有三組:農政、資材、農產,無法比對出李技士是哪一組。農林處還有特產、畜產、水產三個科,其中水產科科長為楊基銓。

  而隔年臺灣省政府改組,農林處改為農林廳,廳長依然為徐慶鐘。根據1950年12月發行的《職員錄》,李先生依然為技士,但其住址登記為「臺北市溫州街52巷6號」,該住址是臺灣大學教職員日治宿舍群,1949年2月和曾文惠女士結婚時,婚紗照背景就是該宿舍,宿舍有廚房有客廳可做為小家庭使用,1950年長子李憲文亦在此出生。該處(溫州街52巷1-8號)現為列冊追蹤文化資產,但尚未登錄,曾做為陳奇祿、曹永和故居。而李先生在農林廳的農業經濟科任職,科長林德昌(大園庄評議員林鴻英4子,臺北高等學校、京都大學法學士,日後任桃園縣議會主任秘書),下有組織輔導股、農業經管股,所以李先生還是在辦理農業組織和農業管理的業務。

  1951年12月發行的《職員錄》,農林廳又改組,李技士所屬為農民組織科,主管是專門委員兼科長為湖南湘潭人宋增榘(日本九州帝大農業學士,前臺中縣縣長,日後在徐慶鐘升任內政部時擔任其主任秘書),下有稽核股、事業股、會務股,楊基銓在當時已升任農林廳參議。該年《職員錄》也看到農林廳「專員兼事業股長」為臺灣高雄人陳新安,就是甫卸任的副總統陳建仁之父親,且在李先生所在的農民組織科,因此李先生在2015年提到兩人曾在農林廳服務的往事,已是70年前的回憶了。

  1952年12月發行的《職員錄》,根據資料李先生、楊基銓等人此時取得中美獎學金,赴美留學,應該是申請留職停薪,因此《職員錄》中仍見其資料。而李技士所屬改為農產科之下,主管為技正兼農產科科長張沂滔(彰化人,臺北帝大農業科,稻米專家磯永吉的學生,後任漁業署署長),下有病蟲害股、米谷股、雜糧股。
 
  1952年李先生出發到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研究農業經濟,隔年拿到碩士學位並返臺,回到農林廳。而1953年農林廳又改組,增設農業調查科,主管為技正兼農業調查科科長林開煥(苗栗人,臺北帝大農業專門學校畢業,在徐慶鐘升任內政部長時擔任內政部統計長),下有基本調查股、分析調查股,學成歸國的李先生就以技士兼分析調查股股長,而另一位基本調查股股長吳振輝,就是1946年和郭啟彰一起將「吳郭魚」引進臺灣,並取其姓得名的。而從一份1954年7月省政府公報中農林廳函文提到「各機關團體如欲索取《臺灣農業年報》,可向農業調查科洽取」,但該年報從省府農林廳成立就有在出版了,到本年才正式成立「農業調查科」,業務移撥過去,因此李先生擔任股長的重大業務應該也包含出版撰寫《臺灣農業年報》。1953年《職員錄》中的另一訊息是李先生所留的地址資料改變,從臺大宿舍搬了出去,改為重慶北路2段120號。

  1954年6月,經歷吳國楨、俞鴻鈞兩任臺灣省主席後,嚴家淦接任臺灣省主席,徐慶鐘解除農林廳廳長職務,擔任不管處省府委員,從當年的《職員錄》看,農林廳長由金陽鎬接任,農務科科長羅啟源擔任副廳長,楊基銓仍為參議,李先生則不在《職員錄》(1954年11月前在職)內,而其分析調查股股長一職由林務局統計室主任王振武接任。

  維基百科中「李登輝」的條目中,其經歷寫到「臺灣省合作金庫研究員(1953年-1954年)、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技正(1954年-1957年)、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經濟分析股股長(1954年-1957年)」,但若依據《職員錄》的資料,那應該是「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技士(1949年-1954年)、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分析調查股股長(1953年-1954年)」,王振武於1954年11月調來農林廳並接任技正兼分析調查股股長。而從省級機關檔案中,1954年10月15日人事室以43農人字第32316號函上呈「李登輝因事呈請辭去農林廳職務」,並於11月18日寄發任免通知書,就是李先生離開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的時間。因此維基百科的資料有待商榷。

  1957年6月,李先生轉到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就職,擔任技正,1958年就和謝森中(時任農復會秘書長,後在李先生當總統時擔任央行總裁、國策顧問)發表《臺灣農業發展的經濟分析-投入產出及生產力分析研究》一書。因此李先生於1954年11月-1957年6月這一段的經歷,還有深入調查的必要,畢竟這段期間剛好離開宿舍搬家,也連續生了三個小孩,有一定經濟壓力。而據公共電視臺所做李先生紀錄片的年表中提到「1955年轉任臺灣省合作金庫研究,仍兼任臺大教職」,對照現有資料,可能是比較合理的解釋。

  合併上述資料來整理一下李先生的年表,其中包含部分推測:
年齡紀事
1949262月與曾文惠女士結婚,6月從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系畢業,8月進臺灣省政府農林處擔任農務科技士,並兼職臺灣大學助教(大同農場?),因此住在溫州街52巷6號臺大日式教職員宿舍。
195027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農業經濟科技士,長子李憲文出生。
195128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農民組織科技士,與陳新安為同事。
195229臺灣省農林廳農產科技士。
5月參加美援資送留學進修選拔錄取(錄取36人、24人為臺籍),約9月出發,於愛荷華州大攻讀碩士(註1)。留美期間長女李安娜出生。
1953308月獲得碩士返臺,升任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農業調查科技士兼分析調查股股長,於臺大擔任兼任講師。
返國後搬家,搬到重慶北路2段120號。
195431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技士兼分析調查股股長。6月省府改組,嚴家淦任省主席,徐慶鐘卸任農林廳長,李先生於11月18日離開農林廳,可能從這時轉任合作金庫研究員(註2)、臺大兼任講師。6月次女李安妮出生。
195532合作金庫研究員(推測)、臺大兼任講師。
195633合作金庫研究員兼經濟分析股股長(推測)、臺大兼任講師。
195734合作金庫研究員兼經濟分析股股長(推測)、臺大兼任講師
1957年6月進入中華民國農業復興聯合委員會技正。




  而從李先生前半生的資歷來看,其實並不一帆風順,反而幾經波折。如楊基銓大李先生5歲,在戰爭前期就完成學業(1940年東京大學),且是日治時期少數考取日本高等考試的臺籍菁英,戰後早李先生2年進農林廳,先任專員,1949年擔任了漁業科科長(但他是商業專長),去美國前的1951年10月就升任省府參議(職稱為農林廳省府參議,薦任或簡任)。而李先生雖大學畢業(1949年臺灣大學),但在農林廳當了幾年技士(薦任)。同時間和楊基銓去美國深造後(楊並無拿碩士學位),回來農林廳楊仍任省府參議(農林廳,薦任或簡任),李先生為「技士兼股長」(農林廳其他股長都是技正、視察兼股長,不過省府其他處室也不乏技士或科員兼股長的情形)。而李、楊兩人日後都去農復會服務,1972年蔣經國組閣,李先生直接擔任政務委員,楊基銓為經濟部次長,開始有了逆轉,當然這也和李先生取得博士學位很有關係。

  另外就是早期的臺灣省政府,徐慶鐘從魏道明主席一直到俞鴻鈞(1947年5月-1954年6月)7年的時間,以本省籍且無中國經驗之身分擔任農林廳廳長,和糧食局長李連春、衛生處長顏春輝等都是本省籍長期擔任政府高位的技術官僚類政治人物,當然因為農業、糧食、衛生等是技術專業項目,在戰後初期重用本省籍菁英從事較無涉政局的業務比較令人放心,因此農林廳、農復會就成為臺籍菁英的歸屬,比方說李先生、楊基銓、陳新安等,還有文中提到一些農業前輩,都是受日本教育、無中國大陸經驗的臺籍菁英。


註1:1952年進行兩種美援資送計畫,一個是選拔留學進修(學生、公教皆可),一個是選拔技術實習(限公教人員),分別都錄取不同梯,以聯合報1952年7月19日第2版〈美援技術委會資送 公教技術人員赴美實習 首批選定二十九人〉寫選出「留學生36人」及「公教技術實習29人」,將合班上英文課,而公教類臺灣省政府有衛生處6人、農林廳3人、建設廳、糧食局、水利局各1人,6月選留學生7月選實習生,且都將於9月赴美,這是兩批人,楊基銓、許子秋等應該在第2種(在單位實習不是入學),李先生、高玉樹可能是第1種(有入學,李先生進Iowa州大,高玉樹入麻省理工)。看到不少口述歷史記載都把兩個記成同一項,這議題可再深入研究。

註2:李先生在1954-1957年間在《中國經濟》期刊及《財政經濟》期刊發表共5篇論文,最早一篇在1954年10月,也許直接翻找作者簡介會有答案。

參考資料:
李文良,〈理學部-農學科簡介〉,《臺北帝國大學研究通訊創刊號》,https://www.lib.ntu.edu.tw/doc/cg/resources/U_His/academia/no1-ch6.pdf
〈吳郭魚的故事〉,《行政院農委會吳郭魚館》
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16554
陳建仁,〈李登輝總統為我上的最後一節課〉,《陳建仁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encj/posts/3163704083710392
〈張沂滔先生與磯永吉老師〉,《磯小屋米報24集》,https://epaper.ntu.edu.tw/view.php?listid=236&id=27060#2
農復會工作報告1-31期,「行政院農委會-統計與出版品」,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447027&RWD_mode=Y
〈李登輝年表〉,公共電視臺紀錄觀點
http://web.pts.org.tw/~web01/Lee/p4.htm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楊心如、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