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土地公拐,圖片取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jpg
圖:土地公拐,圖片取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jpg

中秋賞月慶團圓

文/楊心如/本館採集組科員

  中秋是傳統四大節慶之一,在臺灣,除了賞月、吃月餅跟柚子之外,近年來還盛行烤肉。中秋前一個月,各商場賣店無不卯足全力備戰,烤肉架、炭、竹籤、火種、刷子、夾子這些平常很少用到的物品,一時間成為主力商品。一家烤肉萬家香,烤肉文化的崛起,主要歸因於廣告商成功的行銷手法。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聊天、共享天倫,卻是中秋節最核心的主軸。不論是依循古禮吃芋頭,或是跟著潮流吃烤肉,只要闔家團聚,就是中秋月圓人團圓。

  中秋節和其他節日一樣經歷千年的演變與各地習俗融合而成。關於中秋的傳說故事,有大家熟悉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木、玉兔搗藥等,記載這些傳說的文獻,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可見中秋傳說淵遠流長(註1)。事實上,「中秋」一詞,首見於《周禮》〈春官宗伯〉:「中春,晝擊土鼓、吹豳(音同賓,通「邠」,見註2)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註3)。」此時的「中秋」指的不是中秋節,而是秋季的第二個月,也就是八月。

  由《周禮》可知,中秋最初是祭禮活動。《禮記》上亦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即為祭月,一般認為古代帝王祭拜月亮的禮儀,可能就是中秋節的起源(註4)。由於中秋也是農作物收穫的時節,也有學者認為中秋祭月是源於慶祝秋季豐收,同時也會拜祭土地神,是一個感謝神恩的節日(註5)。至於中秋作為節日的時間,至今仍未有定論。唐詩中雖已出現「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等詩句,但仍未有明確說明中秋節的日期。直至南宋吳自牧於《夢梁錄》一書中才首次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註6)。

  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後逐漸流傳到民間,至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華夏的一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就是月餅。月餅一詞,同樣源自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當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註7)」才將月餅寓意家人團圓(註8),至此「花好月圓人團圓」,成為了中秋節的主要意涵。

  臺灣的中秋節習俗,有以月餅「送節」之禮,祝福事事圓滿。中秋夜也是月下老人誕辰,所以有情男女也會到廟中祭拜月下老人,以祈圓滿幸福的婚姻(註9)。早期尚有中秋夜擺放月餅、瓜果、甜點等祭拜月娘(太陰娘娘)和晚睡、偷菜、聽香的習俗;部分地區有供拜「米粉芋」的習慣,以求有好頭路(註10)。另因中秋是土地公的例祭日,農民會以竹子夾土地公金做成「土地公拐」插在田頭,並準備簡單的果品祭拜土地公,請土地公看顧田地等習俗。可惜除了吃月餅、柚子以及賞月外,大部分的習俗如今都已罕見(註11)。

  自工業革命後,隨著資訊、教育的普及與科技的演進,傳統的產業與社會結構在這200年間有了巨大的改變。許多流傳近千年的傳統,都在短短一個世紀內被進步的洪流吞沒。雖說對於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傳統,或是確實不符合科學的舊俗不必強行遵守,但多數的傳統習俗,不僅僅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縮影,亦蘊涵了前人的智慧與對自然的崇敬。在我們擁抱瞬息萬變的資訊社會、享受各種便利技術之際,也莫忘了將祖先代代相傳的文化,持續傳遞下去。讓傳統習俗隨著民族的生命持續成長,歷史與文化才能悠遠流長。

註1:楊玉君撰,王秋桂主編,《中秋》(臺北市:文建會,民84),頁12-24。
註2:國名,周的祖先公劉所立,通「邠」;山名,位於大陸地區陝西省邠縣南。詳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豳」,檢索於2020年9月14日,https://reurl.cc/k0qL0G。
註3:古文無標點符號,故有後人不同斷句版本,如「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或作「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意指(籥章,古代官名。籥音同月)在春天二月時,於白天敲擊土鼓、吹奏豳詩,以迎接暑氣的到來。到了秋天八月時,在夜間迎接寒氣的到來也這樣做。詳見:百家諸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周禮 春官宗伯」,檢索於2020年9月14日,https://ctext.org/rites-of-zhou/chun-guan-zong-bo/zh、詩詞古文大全網,「周禮 春官宗伯」,檢索於2020年9月14日,https://www.iccie.tw/p/11883.html。
註4:同註1,頁8。
註5:維基百科,「中秋節(華人)」,檢索於2020年9月14日,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秋節_(華人)。
註6:新北市客家民俗信仰館,「中秋節」,姜義鎮,檢索於2020年9月14日,https://www.hakka-beliefs.ntpc.gov.tw/files/15-1001-2628,c219-1.php。
註7:江韶瑩等撰,《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9),頁375。
註8:同註5。
註9:同註7。
註10:同註5。
註11:同註7。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楊心如、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