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東港燒王船,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圖1:東港燒王船,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東港燒王船

文/楊心如/本館採集組科員

  王爺信仰是閩南地區特有的信仰習俗,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隨著先民渡臺和漢人社會的發展,王爺信仰逐漸成為民間十分通俗的信仰之一。臺灣地區奉祀王爺的廟宇約有700座之多,不論廟祠數量或信眾人數均足與媽祖媲美。王爺又稱千歲,共有132姓,總數多達360位。一般以姓氏加上神格,稱為某府王爺(千歲)。除了單姓王爺外,亦常見五姓一組或三姓一組的組合方式,其中以五府千歲的供奉最普遍。各地各姓的王爺廟起源各異,有隨移民來臺,也有因神靈顯赫或為歷史上有功之人而建廟。廟宇多分布於臺中以南的濱海地區,以高雄、臺南、嘉義及雲林等沿海平原最為稠密。一般認為王爺本為瘟神信仰,具有逐瘟驅邪的功能,現已漸脫離原始瘟神信仰,而成為代天巡狩的區域保護神(註1)。

  王爺信仰的祭典一般依從道教的儀式做「醮」,亦稱為王醮。臺灣最有名的王醮莫過於「北西港、南東港」。西港指的是臺南市西港區的慶安宮、東港則是指屏東縣東港鎮的東隆宮。「東港燒王船」即是由東隆宮主辦的祭典,正式名稱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這是每逢丑(牛)、辰(龍)、未(羊)、戌(狗)年農曆9月下旬時,舉行的每3年一科的平安祭典,用以迎接代天巡狩的千歲爺駕臨,與東隆宮主神溫府千歲、千歲爺所派遣而來的中軍爺(註2)一起遶境,掃蕩瘟疫、驅除邪祟(註3)。

  迎王祭典共為期8天,然而在舉行迎王祭典的「大科年」之前1年多,就開始進行各種準備。如中軍府的安座、王船的建造與開光,需要提前1到2年進行;祭典前半年,地方各寺廟陣頭開始操演排練;到前1個月,街道開始張燈結綵,各寺廟角頭整修神轎、涼傘、旗幟,遶境路線規劃再勘查,牌樓的搭建等等。前一星期,各陣頭到東隆宮廣場預演參拜,全鎮燈火通明,十分熱鬧(註4)。

  整個迎王祭典,連同準備期共有13項程序,依次為:「角頭職務的輪任」、「造王船」、「中軍府安座」、「進表」、「設置代天府」、「請王」、「過火」、「出巡遶境」、「祀王」、「遷船」、「和瘟押煞」、「宴王」及「送王」。其中王船是整個祭典中最重要的法器,用於將瘟疫、煞氣、魍魎、厲鬼等不好的「東西」帶走。據地方耆老口述,清代時期東隆宮迎王祭典時的王船,乃為木造「南澳式」船型(註5),當時王船還是以放海流(遊地河)的方式進行。清光緒30(1904)年時,才改為燃燒方式進行,稱之「遊天河」。這段期間的王船改以竹子搭配厚紙糊的方式,在該科年農曆6月或7月後建造。直至民國62年,東港造船技術已相當成熟,一些造船師傅建議東隆宮再恢復木造王船,王船才又改回木造。現今王船的建造時間,大都提早在大科年的前2年就開始進行(註6)。

  王船造好後,擺在東隆宮前廣場供信徒膜拜,並放置行程中所需要的所有物品,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皆有,且要遵守船艙簿的記載來添載,不可任意增減(註7)。祭典中遷船遶境時,民家要敬備香案,並燃放鞭炮迎接千歲爺與王船的到來。民眾也會在供桌旁另置一小桌案,以竹篩或托盤擺設簡單的菜飯供品,以及九金、白錢、改年經、中銀、男女替身數只等,除了祭拜好兄弟,也為家人祭解(祭改),去除邪祟的侵擾(註8)。平安祭典的第8天凌晨,各級總管恭請千歲上轎,從東隆宮緩緩移向鎮海里海邊。王船到達定位後,安置於一袋袋的金紙及各式添載物品上,兩側掛上36盞省份燈,並恭請王駕上王船。時辰一到,王船在沈香粉及金紙的助燃下燃金送王,轉成熊熊烈火,場面十分壯觀(註9)。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素有臺灣一生必須參加一次的祭典之一。因其信仰、儀式、王船製程皆具民俗特色,對地方民眾亦具生活文化價值,且歷史悠久、與地方產業息息相關,是指標性活動。遂於97年11月12日由屏東縣政府公告為民俗類文化資產(註10),後於99年6月18日再度由文化部公告為重要民俗類文化資產(註11),由地方性民俗晉升為國家級文化資產,可見其對於屏東當地、中南部以至於整個臺灣來說,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本館文物大樓3樓第五展示室,展出臺灣各地區的民間信仰、祭儀、藝能及戲曲,其中有縮小尺寸的王船模型,以及醮祭的圖文解說。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先來本館參觀,瞭解臺灣王爺信仰以及醮祭的儀程,明年再親臨屏東,體驗道地的「東港燒王船」活動。

註1:江韶瑩等撰,《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9),頁292。
註2:中軍府是代天巡狩的千歲爺的前鋒部隊,中軍府的安座代表神界已進入迎王祭典的準備階段,王船亦可正式建造。中軍府安座時間,約在大科年的前一年農曆八月,而今為提早建造王船,東隆宮會在王船「豎舟參(註12)」前,先恭請值年中軍府安座,以便督視王船的建造。詳見東港東隆宮,「迎王祭典–緣起」,檢索於2020年9月25日,https://www.66.org.tw/。
註3:同註1,頁615。
註4:東港東隆宮,「迎王祭典–緣起」,檢索於2020年9月25日,https://www.66.org.tw/。
註5:東港地區王船建造設計以福建、廣東交界的南澳地區(屬廣東省)船型為母型,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過去的木造漁船是與南澳地區的相似,或源自該區的船型。設計王船時,東港的王船師傅有時參考供祀於東隆宮二樓,百年前在此製作的兩艘傳統福船模型。詳見:陳政宏,「東港王船工藝與傳統造船技術」,船:中國造船暨輪機工程師學會會刊 71/72 (2010.09):24-31,檢索於2020年10月23日,http://myweb.ncku.edu.tw/~chenjh/articles/dg-kingship.pdf。
註6:同註4。
註7:文化部國家文化資產網,「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檢索於2020年9月25日,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folklore/20190515000004。
註8:同註1,頁354。
註9:同註7。
註10:同註7。
註11:文化部國家文化資產網,「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檢索於2020年9月25日,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folklore/20100618000011。
註12:(舟參)為一字,因同餐,是王船底下和柏油路接觸的一根木材,俗稱「龍骨」。詳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教育百科,「(舟參)祭活動」,檢索於2020年10月23日,https://reurl.cc/Y6Dbrl。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楊心如、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