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書出版
「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專輯
出版日期:97年11月
定 價: 新台幣伍佰壹拾元(平裝)
新台幣陸佰伍拾元(精裝)
劃 撥:21271761(戶名: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按此連結「本館出版品展售處」一覽表
「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專輯
館長序
民俗文物是先民將日常生活中傳統文化內涵,轉化為實體具象的表徵,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等皆屬其範疇,是文化資產重要的一環,而在處處標榜速率、新奇的今日,臺灣早期的老舊東西,總在汰舊換新中逐漸淡出台灣人的記憶。所幸,民間有群熱愛鄉土且慧眼獨具的收藏家,即時搶救保存,而與其說是「收藏」,倒不如說是在尋覓、拼湊古早生活「記憶」的感動。
一場重現老臺灣生活點滴的「臺灣民俗文物大觀」特展,在行政院文建會策劃推動之下,向以蒐集、研究、出版臺灣本土文物史料為職責的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自是全力積極籌辦,精挑來自全臺民俗文物收藏家之經典收藏,首次集結北上於全國首善之區-臺灣民主紀念館隆重開展,讓大臺北都會區的民眾及國際人士在欣賞故宮博物院精緻宮廷文物之餘,也有機會親近、關注臺灣在地常民文物之美,進而引領認識臺灣豐富多元的文化堂奧。
這項特展,為能以不同面向體驗臺灣民俗文物之豐美及濃郁的在地情感,籌辦之初即邀請文建會陳顧問慶芳及本館劉前館長峰松及各縣市民俗文物協(學)會理事長等集思廣益,以「臺灣菁華文物之美」與「老臺灣往日情懷」為兩大展覽主軸,並分工展開各項籌備事宜。在菁華文物徵集部分,則借重各文物協會之豐沛人脈,鼓勵藏家不藏私拿出父祖輩老古董與人分享;另商請花蓮縣文物協會、南投縣民俗文物學會、桃園縣文物協會及新竹縣文物協會分別負責阿美族住居、閩南福佬寢室、客家公廳及眷村生活情境文物之蒐整及擺設佈置,如此匯聚動員民間資源,無不希冀國人重新審視與關注臺灣常民在地文物。
菁華文物的徵集廣受迴響,短短一個多月即獲來自全國各地藏家傾力相挺,紛紛提報參展大小文物計有500餘件,經本館邀請相關專家學者組成評選小組逐一審慎選出235件參展。這些獲選展出的文物,或不全在於其亮麗外觀、精緻作工,而是在於其映照多少生活記憶,以及承載多少的歲月履痕。又因應參展文物品類豐富多樣,即以臺灣早期常民生活、宗教、社會、藝術及原住民文物等子題切入展出,呈現先民運用智慧巧思將生活與藝術、實用與美感合而為一。而展場以大型「台灣」竹風鈴為入口意象,藉由擺動風鈴發出清脆響聲,隱喻為「臺灣文物發聲」之意涵,要讓更多人看見台灣、感受台灣文物之美。另老臺灣懷舊區為忠實還原四、五Ο年代的臺灣人文生活,特營造台灣早期閩、客、外省及原住民四大族群獨具特色的生活概貌,一物一景因歲月的蘊釀,多了濃郁的人文情感,懷舊溫馨的氛圍恍若回到那民風淳樸的年代,讓人越看越有味,進而從中瞭解不同年代的甘醇與艱苦,最是觸動人心。
本展覽不僅提供公部門與民間藏家,及藏家間相互溝通、交流與研究分享平台,更使藏諸各地的珍貴收藏,首次齊集北上同台亮相展現風華,誠屬難得。為讓社會大眾能睹「物」思情,緬懷往事,進而對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持續給予關注與重視,本館特收錄精選之參展文物,以圖錄方式忠實呈現,並藉由文字精闢解讀讓文物重拾塵封已久的生命力,開啟讀者的記憶密碼與歷史情感。
本專輯的出版,相信對於長期對臺灣「民俗文物」保存抱持熱情與使命感的收藏家,不啻是一大鼓舞且具指標作用,希望會使其對文化資產保存更覺意義重大並繼續投入此一文化資產守護工作。茲值專輯即將付梓之際,謹綴數語以對所有熱忱參與本展覽展件徵集、審查、提供之藏家;展覽策劃、文案撰寫之專家學者及本館工作同仁表達由衷的敬佩與感謝之意。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館長 謝嘉梁 謹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