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青山公〈靈安尊王〉,圖片截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圖1:青山公〈靈安尊王〉,圖片截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青山王夜巡

文/楊心如/本館採集組科員

  臺北市萬華青山宮興建於清咸豐6(1856)年,主祀靈安尊王,為來臺的福建省泉州府惠安縣民之後裔所供奉,屬城隍神性質(註1)。靈安尊王又稱青山王、青山公、惠安境主,相傳本名為張悃(音同滾),受皇命鎮守泉州惠安,曾召集民兵抵禦海寇,深得百姓愛戴,軍民感其功德,立廟奉祀之。惠安人移民臺灣時多奉靈安尊王香火神像,並於群居地建廟供祀。臺灣主祀青山王的廟宇以咸豐4(1854)年艋舺惠安移民合建的「青山宮」為最有名,每年農曆10月20日至22日青山王誕辰,都會舉行盛大的祭典(註2),包含20與21日夜間有2日的「青山王夜巡」或「青山王暗訪」,以及22日青山王神誕日中午有「迎青山王」的遶境活動,這是與「大稻埕迎城隍」、「大龍峒迎保生大帝」(保生文化祭)並列為臺北市地區三大廟會活動(註3)。

  暗訪活動一般指神明(如王爺、城隍爺、青山王)奉玉旨代天巡狩或執行暗訪。由真人扮演王爺的部屬兵將等神差,恭迎王爺神轎正駕實地出巡轄區街道,並由地方友廟出神轎做陪駕,共同於夜間出巡,驅邪逐祟以保地方百姓生活平安(註4)。早期舉行夜巡時,小孩是禁止觀看的(註5)。除萬華青山王,在彰化鹿港一帶的王爺廟、臺北霞海城隍廟皆有夜間暗訪的活動(註6)。

  夜巡約在傍晚5點後出發,直到半夜才返回廟宇。青山王夜巡時,其部屬八將一定會出陣,以示協助青山王拘拿邪祟,維持合境平安的宗教職能。青山宮的八將成員共9位,左班四將著綠衫紅裙、綠色臉譜;右班四將則穿紅衫綠裙、紅色臉譜,分別持著枷鎖、令牌與大刀、三叉戟、釘錘、虎頭鍘等刑具;中央1位為中尊,著太子冠袍,白鶴臉譜,原先手持燈籠,現已改持葫蘆,稱為引路童子。其裝扮和陣法保持樸素有力的傳統,是青山王夜巡(暗訪)活動中,最受矚目的陣頭。

  夜巡時,還有北管軒社的北管組,以及范、謝將軍的神將班一同出陣。神將范、謝將軍出陣時,背上背雨傘包袱、腳著草鞋、頸掛鹹光餅。范將軍手持長鎖鍊、虎頭牌(上書「善惡分明」),方帽書「一見發愁」;謝將軍則手持魚尾枷、長帽書「一見大喜」。其頭上所繫的紙製長高錢,有辟邪法力,可讓民眾祈取讓家中受驚嚇的小孩平安長大(註7)。

  遶境出發前義英社、義安社、鳳音社等青山宮所屬的傳統軒社需要至青山宮參拜並迎請范謝將軍、陰陽司、文武判官等神將出門,接著由八將團的成員入廟淨身參拜青山王,隨後舉辦升堂儀式,由廟方人員帶領廟內眾人脫帽跪地,大喊:「恭請王爺升堂!升堂!升堂!」隨後將青山王神轎抬出,並跨過金紙火象徵潔淨神轎之後展開遶境。

  遶境隊伍的最前導為福德正神與路關牌,路關牌上寫明當天遶境路線,以宣布居民周知。福德正神也就是土地公,因熟悉路況所以在前頭為隊伍帶路。沿路上信徒擺設香案,而廟宇、爐主或是有財力的信徒則會布置紅壇充當神明的臨時行宮,並準備供品與大量的煙火鞭炮迎接青山王到來。青山王的隊伍以八將團為駕前護衛,並有敲馬頭鑼的清道伕,手持書寫迴避肅靜的長腳牌與儀仗刑具的衙役為青山王開道。青山王的神轎所到之處,信徒下跪祭拜迎接。遶境結束之後,青山王神轎以後退方式進入青山宮內,接著八將與廟內信徒下跪脫帽,高喊:「恭請王爺退堂!退堂!退堂!」至此遶境則圓滿結束。

  青山王祭典日為農曆10月23日,10月20與21日夜間遶境為暗訪,10月22日為遶境正日。根據義英社范謝將軍老祖神將開光的時間已經有160餘年之歷史,由此可見祭典應於青山宮落成之後即已開始舉辦。青山宮現存之3大軒社:義英社、鳳音社成立於大正10(1920)年、義安社成立於大正11(1921)年,可見此時期為青山宮祭典之發展期。然而自昭和11(1936)年起,祭典活動因皇民化運動與東亞戰爭而逐漸受到影響。至戰後1950年代,國民政府推行節約拜拜,臺北市政府於民國42(1953)年將青山王祭典改推為龍山區的秋季拜拜,萬華成為臺北市內唯一1年能舉行2次遶境祭典的區域。民國59(1970)年雙園區保儀大夫祭典被迫納入龍山區合辦,使得青山宮祭典也擴大至雙園區。隨著時代變遷,政策已經解除,祭典重新發展,變得更為熱絡,並成為萬華區重要的民俗活動(註8)。

  「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活動因其建廟、辦理廟會活動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悠久,除可見證福建泉州府惠安縣居民,移居臺北艋舺、將原鄉之保護神分靈建廟的移民地方發展史;又因臺灣其他地區均僅有分靈但未建廟,為臺北形成祖廟特色。暗訪為臺北地區三大暗訪活動之一,因其具有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與典範性等特色,於民國99年公告為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註9)。

註1:江韶瑩等撰,《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9),頁616。
註2:同註1,頁298。
註3:同註1。
註4:同註1,頁345。
註5:同註1。
註6:同註4。
註7:同註1。
註8: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檢索於2020年10月5日,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81。
註9:文化部國家文化資產網,「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檢索於2020年10月5日,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folklore/20100726000002。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謝鎮亦、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