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1901-1908年擔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資料來源:日日新報)
圖1:1901-1908年擔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資料來源: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裡的美國總統大選報導(一)

文 / 李澍奕 / 本館編輯組專員

  2020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川普和拜登的激烈選情,遠在太平洋彼岸的臺灣也熱烈討論,因為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之一,因此美國選擇自己的領導人也牽動國際局勢。但在一百多年前,還沒在國際發揮巨大影響力的美國,其總統大選是否也會成為大眾媒體關注的焦點?且從1896年創刊的《臺灣日日新報》看端倪。

  美國從1789年獨立建國後,在1792年首次舉行總統選舉,但當時都是各州自行挑選時間投票,在1845年後固定在11月的第一個星期二統一投票,開完票後再由各州選舉人團進行投票。因此在資訊傳輸設備有限的年代,投票、開票、計票、比輸贏、選舉人團投票整個流程,加上要把訊息傳到亞洲,在頂多只有電報、無線電的年代,想必須要花上一段時間。因此在搜尋相關新聞時,也可觀察投票結果和投票日差了多久才會在臺灣的報紙看到。另一方面,從報導的深度、豐富度、版次等,看美國的國力在日本報社高層的心中有多被重視。畢竟,打破日本德川幕府鎖國政策的是美國黑船,是否在日本人心中,對美國的畏懼和關注,比對當時其他殖民帝國主義國家還高嗎?

  1896年11月3日(美國時間,以下除了選舉投票日為美國時間外,其餘都是亞洲時區)美國進行第28屆總統選舉,由現任總統共和黨的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對決民主黨候選人威廉•詹寧斯•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最後麥金利連任。11月12日2版(當時為《臺灣新報》)就有〈米國政界豫測〉一文,提到總統選舉,預測麥金利能拿240票(選舉人票,以下提到票數皆為選舉人票),對手布萊恩為134票,另65票為搖擺州。而新的下議院(眾議院)為非銀派(當年貨幣政策是金本位,共和黨支持,算金派,而民主黨支持銀本位,是銀派。非銀派,即非民主黨)、新的上議院(參議院)為金銀兩派相當,在11月19日頭版的〈雜報〉第三則為〈美國統領〉,內容原文為「據東報云,美國選舉抹金烈氏為伯烈璽天德(President之音譯),即歸合眾黨之勝也」,內文中無日文且以漢文翻譯名字,排版類似後來的《漢文版日日新報》,可能為漢文編輯發稿。而同日第三版〈雜報〉中〈米國大統領の撰舉〉,稱布萊恩以銀產地為根據地,向紐育(紐約)方面侵略,但金黨(共和黨)麥金利聲勢仍領先。選舉結果為270票對170票,麥金利當選,而「米國大統領」一詞(べいこくだいとうりょう)也首次在《日日新報》出現,但大統領不專用在美國,墨西哥(めきしこ)也稱大統領,佛國(法國)、伯剌西爾(ぶらじる,巴西)也稱其領導人為大統領。

  關於1896年的選舉,精確來說銀黨指的不全然是民主黨,除了1892年真的有一個銀黨(Silver Party)外,而共和黨中某些支持銀本位的參議員也組成一個共和銀黨(Silver Republican Party),他們是以內華達州為根據地,支持內布拉斯加(Nebraska)出身的民主黨候選人布萊恩。而這年最終結果為271 :176(《日日新報》為270:170),共和黨勝,都會區、東北角等皆為共和黨,而中西部、南部等為民主黨地盤。

  但從當年《臺灣新報》中針對美國總統大選只有這三則報導,且其中的專有名詞很多,如Presdient翻成伯烈璽天德是魏源1842年《海國圖志》的翻法,也只提到合眾黨(指的是民主黨),並沒採用「民主黨、共和黨」字眼,只用銀派、金派表示,以其貨幣政策當作象徵。也不解釋選舉人票的規則,只知道票多的贏、票少的輸。而隔年3月的總統就職,也完全沒有報導。

  1899年7月《臺灣日日新報》出現三篇關於美國共和黨的報導,包含〈米國共和黨の綱領〉、〈米國共和黨と銀貨問題〉、〈米國金派共和黨の集會〉,還是把共和黨(きょうわとう)重點政策的金本位視為金派,而合眾黨(がつしうとう)強調銀貨自由鑄造,被視為銀黨。其中7月20日的報紙頭版更出現〈米國進步の大勢〉等社論,分析1888年到1898年這十年中,美國產業、貿易、經濟發展,並將進步的關鍵歸因於交通運輸,尤其是鐵路的發展。不過在這幾篇文章中,多是從共和黨的角度描寫,而且對於敵對黨派都稱為「合眾黨」,但Democratic Party這個名稱在1830年代的美國就已經出現了。

  1900年11月6日的美國總統大選,1896年的原班人馬繼續對決,而美國當時剛派人到北京參加八國聯軍獲勝,正在談判賠款事宜,因此任內獲得美西戰爭、八國聯軍重大勝利的現任總統麥金利頗具優勢。11月10日的《臺灣日日新報》2版刊出電報、〈米國大統領〉一則,內容為「倫敦發電,麥金利再被選為米國大統領」一段。同日4版刊出〈臺灣追逐美國流行〉提到臺灣的紳士階級開始流行美國的穿著,包括髮型、帽子、外套、鞋子等等,造成熱賣,還談到男女可以並肩散步,表示臺灣的上流階級早就在注意並學習美國。11月13日2版有刊出票數,麥金利以305票勝過布萊恩142票,最後實際票數為292:155,報導和實際又有落差,來源是東京來的電報,所以日本本地媒體應該都用這個數據。而當年美國在美西戰爭取得勝利,因此總統大選確定後,新聞開始討論美國鼓吹菲律賓獨立使得美國勢力進入亞洲,就看出美國在日本政界的討論度提高,反映於報章媒體上。

  1901年9月美國總統麥金利遇襲,並於14日(美國時間)過世,在9月17日《臺灣日日新報》頭版刊出〈米國大統領逝去〉、〈米國大統領後任〉、〈麥金利氏最後的演說〉、〈兇行者的素性〉等4篇文章,算是大篇幅報導。針對麥金利的生平、繼任總統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史稱老羅斯福),都有詳細記載,也推崇羅斯福為43歲前途有望的壯年政治家。

  1904年11月8日,美國總統大選,當時剛好是日俄戰爭白熱化階段,尤其是旅順203高地的爭奪戰,每天都有即時新聞,因此美國總統大選的新聞,在11月12日的版2僅以電報「大統領再選,路透社電報,米國大統領選舉羅斯福取得多數再當選」快報。之後沒有選舉相關報導,倒是同月中旬日本伏見宮殿下訪美並拜會羅斯福總統,祝福兩國友誼。

  1908年11月3日美國總統大選前,美國大西洋艦隊拜訪日本,11月5日的《臺灣日日新報》以頭版大篇幅報導此事,艦隊拜訪橫濱後轉往廈門,並沒有在臺灣入港,而日本天皇與美國總統電報互相致意(此事發生在10月25日前後,此時總統為羅斯福,已連任一次無法競選)。而在11月6日的《臺灣日日新報》版2,有東京特電「塔夫特當選,明年三月就任,天皇陛下發電報恭賀羅斯福總統,而首相桂太郎發電報恭賀塔夫特總統當選人」,並刊出塔夫特(William Howard Taft)總統當選人的照片,社論專文「塔夫特勝利」分析,代表共和黨的塔夫特打敗對手民主黨選第三次的布萊恩。而其中提到共和黨長期親日,塔夫特之前也來過二次日本,包含調停日俄戰爭等事件,也曾與首相桂太郎等會談,因此日美兩國關係可望繼續維持,但也要小心美國走出門羅主義框架,可能朝向帝國主義發展。11月11日頭版刊出兩邊的得票數,塔夫特320對布萊恩163,但現在的文獻資料為321對162,差距1票。

  而從發拍電報的日期,美國時間3日完成選舉,普選總票數達1,500萬票(7組候選人),一天就開完票了,因此東京在4號(日本時間)就有拍發電報到臺灣,6日就在日報刊出了,比之前都快上不少。1895年義大利人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發明無線電,並在1902年開始商業化,在1908年發展出可以每分鐘傳200字、並可跨越大洋的高壓無線電設備,可能因此讓訊息傳遞快上不少。

  另外一點就是在這年的報導有提到共和、民主兩個政黨的名字,比1896年稱為金黨、銀黨還要接近原意。包含1901年麥金利總統被暗殺的報導中,也沒提到麥金利、羅斯福的「黨籍」,在1908年的報導才又出現黨籍,因此日本的傳媒人士也漸漸了解美國的政治制度。而從塔夫特進行黨內初選時,《臺灣日日新報》就有相關追蹤報導,從開始競選到獲得黨內提名都有。1908年6月的共和黨大會、7月的民主黨大會提名各自的總統候選人,都有短訊報導。

  盤點1896年到1908年間的美國四次總統大選,其中布萊恩就挑戰三次,三戰全敗。而麥金利雖然連任,但第二任沒多久就被暗殺。老羅斯福繼任總統就開始算任期,因此只能競選連任一次,第二任就交給接班人塔夫特;老羅斯福在美國歷史上人氣極高,日後成為總統山(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的四人組之一。塔夫特因為此前擔任戰爭部長(日本稱陸軍卿),參與亞洲事務,尤其是1905年派來調停日俄戰爭,使雙方簽下《朴次茅斯和約》(此事讓其上司老羅斯福拿到1906年諾貝爾和平獎),甚至與當時首相桂太郎簽下密約,表達美國理解日本取得朝鮮半島權益的立場,因此日本政界熟知其人,所以社論中對其當選也表達開心。

  至於三戰全敗的布萊恩,在1905年10月也曾造訪日本,期間也有謁見明治天皇,因此《日日新報》有相關報導,當時報紙以「米國銀黨的頭領、失意的大政治家」稱之,也有提到其政治主張包含關稅改革、排帝國主義、排資本合同等社會主義思想,是下一屆總統選舉的潛勢力。其在日本停留兩周,然後繼續去清國、菲律賓、紐西蘭等考察。布萊恩在1907年7月在民主黨大會上宣布競選總統,《日日新報》文中用「デモクラシト黨」字眼,歷經合眾黨、銀黨等稱法,總算回歸原本的Democratic Party,當時日本還沒出現「民主(本)主義」用詞,因此只能音譯吧。

  《臺灣日日新報》一直發行到1944年,本次只談了4次的美國總統選舉,接下來還有8次選舉,而且有2位總統任內過世、1次打破連兩任默契達成吾三連、1次總統不用選直接連任照例連,並發生兩次世界大戰。從《日日新報》了解國際局勢,讓我們再繼續看下去。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謝鎮亦、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