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甲馬(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圖1:甲馬(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送神日與接神日

文 / 謝鎮亦 / 本館採集組書記

  每年的農曆12月24日是臺灣民間普遍的送神日,民間俗信,在這一天,凡間家戶及廟宇的眾神佛都會升天,把一年中人間的行為善惡,向玉皇大帝報告,作為獎善懲惡的依據,給予人們應得的禍福,直至正月初四的接神日重返凡間(註1)。

  鈴木清一郎所著《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1934)中記載,在送神日家家戶戶一大早便開始送神的儀式,擺上供品、燒金銀紙、鳴放鞭炮,在黃紙上印馬和轎的圖案,製作所謂的「神馬」來焚燒,作為諸神上天的交通工具(註2)。

  神馬係指用於送神接神、祭祀普渡時所敬獻的金紙類之一,作為神明上天及下凡所用的交通工具,為黃底紅色圖案和字樣的紙錢,上頭印有馬匹、士兵、甲冑、令旗等樣式,也有印車輦(音同捻)、轎子、祥雲、鹿、雀鳥等較複雜的形式,種類也較多樣,如:甲馬、雲馬、總馬、符馬、祿馬等(註3)。

  臺灣寺廟的送神時間不一,早的從農曆12月15日開始,晚的自除夕日才送神,廟宇信眾聚集在大殿中,請僧人或道士誦經祈福,然後燒甲馬,信眾虔誠跪向廟門口,恭送諸神升天,最後關上廟門、貼上封條,表示廟中主神上天述職。送神之日,也是傳統社會中開始賣春聯及年畫的時候,家家戶戶也會在送神的儀式結束後,開始家中大掃除的工作(註4)。

  直到農曆正月初四接神日,俗語說「送神早,接神晚」,意思是希望讓神明早點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稟報並與眾神團聚,年後則為了給玉帝與神明們團聚時間充裕一點,所以才會有晚一點接神的主張。又有「送神風,接神雨」的俗語,意思是說,送神時往往天會颳起一陣風來相助眾神返回天庭,正月初四接神日時,天空則會下起一陣雨來,表示天降甘霖,眾神應天時返回人間述職。

  接神日的供品,主要是牲禮(三牲:豬肉、雞肉、魚肉)、四果(如柑橘、蘋果、香瓜、葡萄等)、酒、菜碗、甜料(如甜花生仁、紅棗、冬瓜糖、花生糖等)。金銀紙:有三色金(壽金、刈金、福金)或是四色金(大箔壽金、壽金、刈金、福金),還有神馬,迎接天神下凡(註5)。

註1:邱德宏撰文,《臺灣年俗》(臺北市:聯經,1999年),頁10。
註2: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編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78),頁648。
註3:江韶瑩等,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頁318、344。
註4:劉還月著《台灣人的歲時節俗》(臺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頁65。
註5:同註3,頁361。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廖學恆
編輯小組張家榮、謝鎮亦、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