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日日新報》的羅斯福總統連任照片
圖1:《日日新報》的羅斯福總統連任照片

《臺灣日日新報》裡的美國總統大選報導(三)

文 / 李澍奕 / 本館編輯組專員

  上一回講了1912年由老羅斯福、塔夫特、威爾遜三雄競爭的美國總統大選,最後威爾遜勝出,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威爾遜以戰勝國總統之姿開始與列強規劃世界局勢,而日本也藉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青島作戰一舉站上列強舞臺。本次直接跳到1930年代,也是世界混亂的年代,世界性的經濟不景氣,日本碰到關東大地震、對華戰爭,已在世界具領導地位的美國,如何產生一個領導人,並在日治時期臺灣報端如何呈現?

  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一般是指1929年10月24日的華爾街股災開始,在10月27日的《日日新報》就以《紐育株式の慘落は 空前絕後の大衝動 米國財界か堪へられるか》報導10月24日開始的股災,還引述經濟學者Leonard Porter Ayres的意見,認為股災將影響整個世界經濟體系,這在當時算是較不主流的意見。結果如Ayres所預料,這是經濟大蕭條時代的前兆。1932年的美國大選,扛著經濟大蕭條苦果的胡佛(Herbert Hoover)總統,《日日新報》如何報導其提名過程(日期為美國電報發派的當地日期,與《日日新報》出版有2-3日差距,以下同):
6月13日 〈米共和黨的次期大統領候補〉:共和黨大會於13-16日在芝加哥舉行,只有胡佛總統爭取提名。
6月14日〈フ大統領の 功績を賞揚 會衆も拍手で迎ふ〉:胡佛總統在共和黨大會提出其五大政績,全場拍手叫好。
6月16日〈大統領候補に フ氏再指名 カーチス氏も同樣〉,共和黨大會通過胡佛的提名,卡提士(Charles Curtis)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

  基本上是毫無懸念由胡佛、卡提士雙雙爭取連任,黨內沒有阻礙。而同樣在芝加哥召開的民主黨全國大會緊接著6月27日在芝加哥舉行:
6月26日報導〈アメリカの 次期大統領 候補者立〉直指以紐約出身的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有力人選。
6月27日報導〈大統領選擧の序幕 シカゴて民主黨大會 大に氣勢をあける〉一文看出,背負經濟衰退苦果的共和黨一開始就不被看好,因此民主黨大會氣勢如虹。
6/27報導〈民主黨候補者 兩雄對立す 二十七日現在の調查〉則以羅斯福、史密斯(Al Smith,1928年總統候選人,輸給胡佛)為兩強,其中黨代表投票羅斯福預估664票還未過門檻(770票)。
7月1日〈美國民主黨二三次 投票大統領候補 皆不至決定更續開〉刊出前三次投票結果,羅斯福最高拿682.75票,未過門檻,史密斯頂多也才194票。但這篇報導至少可看出民主黨提名候選人的遊戲規則了。
7月1日〈大統領候補 ル氏に決定〉就確定是由羅斯福出線了,不同的是威爾遜在1912年經過46輪投票才通過,這次羅斯福4輪就通過了。
  開始競選期間,10月18日〈ルーズベルト氏 壓倒的優勢 大統領摸擬投票で〉一篇報導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作的模擬選舉,支持羅斯福的有1,473,446,胡佛的有973,367,呈遙遙領先局勢。讀者文摘又做兩次模擬投票,其中10月31日選前最後一次羅斯福仍以1,715,789領先胡佛的1,150,359。《日日新報》選情追蹤除了模擬投票外,一些選舉八卦也有提,如:11月1日〈ウ大統領の 選擧祕話發表 當時の祕書から フ大統領を皮肉つて〉一文提到已過世的威爾遜總統講胡佛的往事,當然是負面的。投票前的選情分析,11月1日〈米大統領選擧 大勢旣に決す ル氏の當選は疑ひなしと見らる 民主黨が天下をとつた曉も 極東政策に變りはあるまい〉。11月7日〈米大統領選擧戰 近年稀れな白熱ぶり ル氏勝つか、フ氏再選か 全米氣ちがひ沙汰〉兩篇美國的電報都是社論性質,第一則說民主黨穩贏,應該以救經濟為主,亞太、滿州國政策不會變動。第二則則是放在夕刊頭版,大篇幅報導並配有雙方照片,內容反而是寫競爭激烈、五五波。11月9日發電報則是以〈ルーズベルト氏の 記錄的な大勝確定 最終的開票の結果四七二對五九 米國大統領選擧戰〉為標題,羅斯福取得42州選舉人票,選票數據十分精確,不像前幾屆選舉最終數字幾乎都有錯。

  1933年羅斯福提出新政(New Deal),以解決經濟不景氣的問題。在各項改革下,經濟逐步回復,對羅斯福的選情是相當有利。在初選部份,1月28日民主黨的喬治亞州州長Eugene Talmadge首先提出要爭取年底總統大選候選,2月4日共和黨愛達華州參議員William Borah也要爭取黨內提名。到2月25日,表態的有民主黨:羅斯福、坦馬爾;共和黨莫拉(William Borah)、鹿克士(Frank Knox)、普藍倫。3月2日《台灣日日新報》的社論〈重任更迭 美國大總統選舉為本年度國際大事〉文中,分析民主黨羅氏一人獨大,共和黨則有三位候選人,分別是前總統胡佛、莫拉、堪薩斯州長藍登(Alfred Landon)。5月29日各州開始辦理預選,其中在麻州、賓州部分,羅斯福以20:1大幅領先史密斯(Al Smith),藍登、莫拉也是10:1差距各拿下一州。6月12日共和黨全國大會在克利夫蘭舉行,總統候選人部份由堪薩斯州長藍登當選,並指名拼博到最後鹿克士擔任副總統候選人,其為芝加哥日刊(Chicago Daily News)社長。《日日新報》提到兩人雖因政綱問題,意見對立,極為紛擾,各各代表,疲勞已極,漸有共識,因此才推舉兩位。6月27日民主黨全國大會於費城的富蘭克林廣場(Franklin Field)舉行,聚集十幾萬民眾,並正式提名羅斯福為總統候選人,羅斯福也指定葛納(Nance Garner)為副總統候選人。

  1936年日本重視美國的時代背景有棉布關稅大漲42%,引發兩方通商爭議,羅斯福表示「政府欲得日本棉布輸出自制之紳士條約,終歸失敗,今回關稅加昇,乃不得已也」,《日日新報》認為羅斯福為了爭取其選舉時的人氣因此對日本制裁。另一個是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會議,1936年1月日本退出,3月決定共識的只有英美法,當年報上也都在關注雙方的軍備預算等。而鑒於當年世界政局動盪,8月14日羅斯福在白宮發表美國外交方針,宣稱美國沒有支配侵略野心,反對帝國主義,同意國際軍備縮小案,秉持善鄰主義,追求自由貿易;並另一方面也因西班牙內戰,醞釀籌畫大西洋艦隊。而羅斯福於8月26日也發表如果連任,將重新成立一個追求世界和平的聯盟,畢竟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雖然在1935年達到鼎盛的58個會員國,但因美國自始未加入,日、德中途退出,蘇聯1934年加入壯大自己勢力,羅斯福因此打算建立的國際秩序。9月13日《日日新報》刊出一篇採訪曾任職三井物產紐約支店相關幹部,對此次大選的觀察;認為美國景氣轉好、失業者變少,因此羅斯福的人氣很高,連任頗有希望。

  在羅斯福一片看好聲中,10月6日刊出一個特別聳動的標題,〈米國の新黨運動 インフレ諸派が 一丸となつて乘出す 大統領選擧に一異變〉,インフレ指的是inflation,意即通貨膨脹,看這標題以為這波行動會造成總統選舉的局勢轉變。這個事件主要是由曾任醫生、企業家、公衛學家的唐仙德(Francis Townsend)發起,稱為唐仙德計畫(Townsend Plan),主要是羅斯福新政的推出,造成年長者失業等(包含唐仙德本人),因此政府必須要照顧年老長者,建立一個退休金的社會福利制度,為了宣揚理念推派候選人和羅斯福競選,《日日新報》甚至用「老人天國」來稱呼唐仙德派,並稱其政策為「奇想天外」。他們組成一個聯合黨(Union Party),推出共和黨員、曾任南達科他眾議員的William Lemke、麻省地方檢察官Thomas C. O'Brien搭檔參加總統大選,最後只取得2%的普選票。這個並不大的消息也在《日日新報》佔了不少篇幅,顯見對美國的政治觀察不是只有兩大黨而已。
  而另一個影響總統大選的,是國際上的反共運動。10月22日刊出〈大統領選擧戰 反共運動に絡み 愈よ白熱化す 三對一の割合で民主黨が大勝か〉一文,該文是由梵諦岡教庭的國務大臣拜訪羅斯福,傳達教宗庇護十一世(Pope Pius XI)的反共主張。當時美國境內的共產黨員有三萬多人,且在25個州被承認為合法政黨,人數倍增導致羅斯福不安,因此對教廷大使之言表示贊同。文中還提到羅斯福優遇教廷大使,得到了600萬美國境內的義大利族裔的好感,勝選更穩了。

  11月4日選前最後分析文,以〈大勢は民主に有利 ル大統領再選か ラ氏必死の挑戰も奏效せず 米選擧戰愈よ終幕〉為題,顯見局勢民主黨佔優。《日日新報》快報中提到共和黨候選人藍登的老家堪薩斯州的選情,羅斯福一開始就領先,「共和黨狀似茫然」。11月5日的頭版就用羅斯福勝選的新聞,說選舉人票已達400張。11月6日以〈民主黨的黃金時代 48州內46州確保 羅氏創大紀錄〉為標題,531張選舉人票中已確定523張,僅次於1820年門羅總統(James Monroe)的百分之百全美一致(不過當時也才24州、具投票權的人數不足一百萬),因此羅斯福才是真正創下紀錄。而當時日本對羅斯福政權普遍親近,認為其會維持門羅主義,就是美國只重視美國周邊不管其他世界局勢,因此看好對美貿易、景氣都會變好。而《日日新報》最為關心的,就是美國太平洋艦隊是否成軍一事,端看羅斯福的態度。在其確定連任後,馬上批准了威克島(Wake Island)等太平洋周邊島嶼的軍事工程,《日日新報》以〈太平洋の赤信號 新國防方針に基く 陸上四千機の威力 米國空軍擴張に狂奔〉做為對日本帝國的警示,軍備競賽已經開打。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劉澤民
總 編 輯王希智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張家榮、謝鎮亦、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