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高蹺陣(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圖1:高蹺陣(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高蹺陣裝具

文/摘自《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https://dict.th.gov.tw/term/view/2070?search=2070

  高蹺的蹺古代作「蹻」字,起源甚早,是一種特技性的表演。表演者雙腳綁在釘有踏板的木腿上,憑著熟練的平衡技巧,行走自如,還要能歌能舞。高蹺分為文武二種,「文高蹺」著重戲文情節人物角色的表演,「武高蹺」則一般的動作外,還有特技的演出。踩高蹺演員粉墨登場時,在隊伍行進間,遇有廟埕或空地,即可以展開表演,在管弦鼓樂伴奏下,各人依其戲文所裝扮角色,手持刀、槍、棍、棒、劍、斧、鉤、鞭、戟、扇子等各種道具,演出全套或部分劇情,是一種相當受歡迎的民間遊藝。高蹺陣的組成人數並無一定限制,少者七、八人、多則數十人。臺灣早期的高蹺陣,有由各庄國術館或武館組成,在紮實的功夫基礎下,技術高超精彩。戰後則常見軍隊或學校所訓練出的高蹺隊業餘演出。

  臺灣的高蹺陣以南部較多,高蹺的木腿高度約一公尺,常表演的戲目如《白蛇傳》、《八仙過海》、《三藏取經》、《關公保二嫂》等,因為木腿短,能夠靈活表演各種拳、棍、槍和勒馬等特技動作。北部基隆的高蹺陣,木腿較高,達二公尺,表演高蹺弄獅、單腳跳時常讓觀眾頻頻叫絕。高蹺的木腿大多以車木成圓棍狀,上段比下段稍粗,在上段約三十公分處鑿孔榫接踏板,踏板與木腿間嵌牙頭,使更堅固耐用,踩跳時踏板不致塌損。表演時必需將腳板與小腿纏綁在踏板和木腿上端留出的約三十公分突出段,以確保安全、靈活跑動。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劉仁翔、謝東勝、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