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臺灣全志 卷十三人物志 社會與文化篇》封面
圖1:《臺灣全志 卷十三人物志 社會與文化篇》封面

第1位獲得全國民族藝術「民間彩繪類」薪傳獎的民間彩繪師潘麗水(1914.11.4-1995.4.8)

文/王振勳、盧胡彬、郭佳玲(摘錄自《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社會與文化篇)

  潘麗水,大正3(1914)年生於今臺南市。父潘春源是臺南府城知名的藝文人士,為無師自通的民間傳統畫師,人稱「科司」,工作之餘,除了和詩友唱和吟詩、研習音律之外,多在家中練習水墨畫作。潘氏自幼受父親影響,喜好繪畫。大正15(1926)年臺南公學校畢業後,跟隨父親學畫,父親為其取「雲山」之字號,同時,師承水墨畫師呂璧松初習炭精人物肖像畫,昭和6(1931)年以膠彩畫作品〈畫具〉入選第5屆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註1)。

  昭和9(1934)年潘氏正式出師,可以獨立承接工作,人稱「麗水師」。其後因受「皇民化運動」政策影響,使得廟畫彩繪的需求大大降低,只好暫時轉行,以繪製戲院廣告為主要生計,先後在赤崁戲院、延平戲院、南都戲院等戲院繪製電影廣告畫板。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潘氏重新回到廟畫工作,以門神、壁畫,以及樑枋畫作為主。其中,門神彩繪係以一種脫逸唐宋傳統圖案畫稿形式,帶著現代人物寫實比例的特色,加上色彩豐美的強烈裝飾風格,成為臺灣門神彩繪的典範,特別是「鬍鬚」畫法,輕細硬挺,蓬鬆又具有彈性,最為人稱道;壁畫彩繪則以水墨為主調,使人物情態能較為沉穩安定;樑枋畫則是講究意境的塑造,以烘托出主題的內涵。此外,潘氏亦擅長神佛畫與仕女畫的創作,所作之神佛畫相當樸實、細緻,「按金」(註2) 的部分,所佔比例不大,人物身長也不做刻意強調,「人間性十足」是最大特色;仕女畫則呈現出纖細端莊可愛,流露出畫師追求唯美的內心世界(註3)。

  1954年重回廟宇畫師工作後,潘氏陸續完成許多作品,開始參與「國風畫展」。其中,以臺南市武英殿(1967、1970)、麻豆代天府(1966)、高雄三鳳宮(1969)、安平文朱殿(1969)、臺南市北極殿(1970),以及臺北大龍峒保安宮(1973)、臺南清水寺(1974)等最具代表性;而高雄三鳳宮的門神及壁畫,因正值臺灣社會復甦、民間經濟活力鼎盛時期所作,畫工精細、色彩典雅、氣度恢宏,是最具代表性之力作;臺北大龍峒保安宮的巨幅壁畫,亦因筆法純熟,具開闊明朗之氣象,可視為其傳世之作(註4)。

  潘氏於1985年完成臺南保安宮門神後,因身體欠安而處於半退休狀態;1993年教育部以潘氏在民間廟畫藝術上的傑出成就與貢獻,頒贈全國民族藝術「民間彩繪類」薪傳獎,是第1位獲得此項榮譽的民間彩繪師,1995年病逝臺南(註5)。

註釋:
註1:蕭瓊瑞,《豐美‧ 彩繪‧ 潘麗水》(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頁13-26、158;楊淑芬,《潘麗水〈關廟山西宮門神〉》(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4),頁12-19;蕭瓊瑞,〈一代畫師潘麗水〉,《炎黃藝術》75 期(1996.3),頁55。
註2:「按金」係指在需要「按金」的圖形部分上一層金箔油,而後以水箔紙覆貼其上。徐七冠,〈守護臺灣廟宇:神話、門神、潘麗水〉,《炎黃藝術》75 期,頁65。
註3:蕭瓊瑞,《豐美‧ 彩繪‧ 潘麗水》,頁27-44、96、124、133。
註4:楊淑芬,《潘麗水〈關廟山西宮門神〉》,頁62-63;徐明福、蕭瓊瑞,《雲山麗水: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作品之研究》(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頁40。
註5:蕭瓊瑞,《豐美‧ 彩繪‧ 潘麗水》,頁151、159。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瘳學恆、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