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
圖1: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高高在下:布農族丹社群與現代國家的遭逢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24年合作辦理8場次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第2場於4月18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在國史館4樓大禮堂,由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劉柳書琴主講「高高在下:布農族丹社群與現代國家的遭逢」。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介紹。接著演講開始,劉柳老師先指出,布農族和排灣族、魯凱族等相同,都是臺灣分佈海拔最高的族群,其中丹社群又是布農族分佈最高的一個社群,丹社群後來被日本人要求移住到較低海拔的地方,就是現在花蓮萬榮鄉馬遠村,而她的母親就是出身於這一個馬遠部落。

  劉柳老師表示,過去她不具原住民身分,但這幾年她又重新回到馬遠部落,尋找族人的記憶,了解族人百年來的過去和經歷,在這個過程,他也要感謝包括了國史館對研究的協助。

  劉柳老師接著指出,在日治末期丹社群被迫由南投遷到花蓮,建立馬侯宛社,因為由高海拔移到了較低海拔,他們必須重新適應生活,包括了低海拔傳染病的適應,也包括了生活型態的改變。

  在日人的移住政策,新的部落建立了教育所、駐在所,新的道路也進入部落,丹大社開始在國家政策影響下,族人的生活急劇改變,包括了由部落長老的領導,改成了以警察為主的現代國家統治,有些族人也投入高砂義勇隊,甚至在國家的集團結婚不久就「挺身報國」。

  戰後,延續國家統治,為了族人「生活的改善」,散居的族人由政府出資遷到了固努安,漸漸形成了今日馬遠村,有簡易的衛生單位、檢查哨,也設置了農場、林場進行了經濟上的開發,甚至礦業也進入馬遠。但隨著地方經濟的沒落,族人也開始飄向都會。戰後也發生臺大醫學院為了研究目的,挖掘了馬遠公墓的骨骸。這件事一直到2017年才又重新被揭露,族人進行了還我馬遠祖先遺骨運動,也引起監察院主動調查。

  最後,劉柳老師表示,一個原本安靜住在臺灣高地的族群,經過百年來在國家統治下的變遷,族人仍是低調地融入臺灣社會,心滿意足,我們應該用更多的心力,來了解這些族群。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張鴻銘
行政指導黃宏森
總 編 輯林明洲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廖學恆、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