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館務訊息
圖1:講座吳玲青副教授兼所長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界外之人-琅嶠地方的歷史與人群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24年合作辦理8場次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第6場於8月8日(四)下午2時至4時,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吳玲青主講「界外之人-琅嶠地方的歷史與人群」。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許瑞浩副館長致詞介紹,接著吳老師表示這個研究的展開是透過一位住在屏東社寮的學生介紹到當地參觀,後來又透過林樹梅《嘯雲文抄》中的「瑯嶠全圖」、「瑯嶠圖記」,對當地有了新的看法,始完成了這個題目的書寫。
吳老師推測林樹梅因被指派處理瑯嶠民間械鬥,是經由海上到瑯嶠地區,因此他所刻劃的「瑯嶠全圖」,同樣是由海上看過去的圖像。圖像表達的就是現在的恆春半島,有些地名雖然不一樣,但還是可以在現在地圖中找出,例如林樹梅標示的崩山,其實就是現在的枋山,但當時恆春的名稱還沒有出現。
吳老師說明1722(康熙61)年臺灣開始立石劃界、限制漢人活動 ,然而瑯嶠狀況特殊,在立石劃界前是屬於鳳山縣,也就是屬於官府的管轄,但之後卻成為界外之地。從「瑯嶠圖記」中的紀錄,可以看到其實界內與界外仍存在一定的聯繫;《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 チョプラン島之記》一書也揭露了瑯嶠地區與外界的往來;甚至林樹梅就是官府派員到界外處理事務的最好例證。但後來在羅妹號事件、牡丹社事件中,清政府卻忽視了林樹梅這次的行程與交涉,相當可惜。
這個界外之地在「瑯嶠全圖」中,有許多的人群都被記錄。這些人群,可以區分為四大部分,即:柴城閩人、社寮土生囝、瑯嶠十四社及保力粵庄。其中,閩人與土生囝關係較為密切,而保力粵人與瑯嶠十四社有武力的相互支援,整體形成族群間複雜多元的關係。
最後,吳老師表示:瑯嶠錯縱複雜的關係源於18世紀劃界封禁的治理策略,19世紀官府表象是派員到瑯嶠企圖消弭閩粵間的械鬥,但實際上在背後,必須由這些錯縱複雜的族群關係去理解,為何會存在這些越界開墾,官府又為何會容忍這種現象,更進一步去了解現在恆春半島的族群與過去的種種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