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講座孟祥瀚副教授
圖1:講座孟祥瀚副教授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東臺灣交通發展與重大歷史事件交錯下的原住民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24年合作辦理8場次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第7場於9月12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國立中興大學孟祥瀚兼任副教授主講「東臺灣交通發展與重大歷史事件交錯下的原住民」。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介紹。接著孟老師表示,面對東臺灣交通發展與重大歷史事件兩個議題,其實過去已經有許多的研究成,如果只是綜合這些資料,寫出東臺灣的交通史或者重大事件史,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因此,他在面對這個議題的研究上,著眼於東臺灣的交通發展及重大事件對原住民造成了怎樣的衝擊與影響。

  孟老師接續陳儀深館長致詞時所敘及,從清末到日治時期,國家一直是影響東臺灣發展的重要角色這個觀點開始講演;孟老師進一步指出,不論是交通建設的背後,或者是事件的背後,都有國家的影子存在,國家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在國家治理的脈絡下,去遂行國家的政策,去完成國家對東臺灣的一些想像;當然,這些想像設定是站在國家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東臺灣人民、原住民的角度去關心著眼思考。

  孟老師認為從清末開始的新闢道路,其實以穿越殖產移民所在的地區為主,不在此路線上的傳統部落地區遂淪為區域上的邊緣地帶。他逐一討論清末開始東臺灣的交通發展,從這樣官方開闢道路的脈絡,在現在的道路系統還是可以看到這些政策背後的意涵的端倪,例如今日的臺九線穿越了東部核心城鎮,是日本時代的指定道路;然而許多在地人會走的小路,例如縣道193、197,鄉道東5,是過去的隘勇線,或者是傳統原住民部落行走的路線,但遠離了國家新闢道路。因此從日治開始,傳統倚賴這些次要道路的部落,就因為遠離交通主軸,漸漸被邊緣化。

  在這個過程,國家又用了勞役的方式,從開路到維護,從隘勇線、橫越道路、輕便軌道、鐵道到指定道路等,讓原住民的勞動力,特別是阿美族人,在國家建設的循環中,成為源源不絕的資源。這涉及了國家的土地政策,讓原住民可以在土地生產之外,釋放出勞動力,成為市場上的勞力商品,或者供給國家建設使用。

  因為這些開發建設,原住民與國家越來越地的事件衝突,為了防範這些衝突,壓制東臺灣原住民,例如太魯閣族、布農族及排灣族,又開闢更多道路。最後,孟老師指出,在國家的開發下,東臺灣建立了交通網絡。然而,在1930年代以後,在集團移住政策下,當地許多住民陸續被迫遷離他去,最終成為家園的他者。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黃宏森
行政指導林明洲
總 編 輯胡斐穎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廖學恆、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