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臺灣人‧臺灣事

圖1:《臺灣全志人物志政治經濟篇》封面
圖1:《臺灣全志人物志政治經濟篇》封面

臺灣香茅及蠶業推手-謝源水(1903.7.21~1963.06.29)

  謝源水,字松嶺,明冶36(1903)年生,今苗栗縣大湖鄉人,又名東山源水。父親謝長清為當地著名墾戶,1918年任大湖區庄長,1920年為大湖庄庄長,1923年至1929年並擔任新竹州協議會員。謝源水為長子,自幼聰穎好學,勤讀詩書。大湖公學校畢業後考取臺中高等普通學校(今臺中一中),1921年畢業後,負笈日本,進人盛岡高等農林學校深造。1924年,學成返臺,任新竹州農會技手。1928年改任新竹州大湖郡役所技手,指導農民改進生產技術。1930年,自請離職,應聘到福建省廈門思明農林試驗場擔任技師。(註1)

  1932年謝氏返臺後,開始投入香茅產業。1933年兼營松嶺油脂香料部。此外,1934年當選為大湖庄聯合壯丁團長,1935年擔任大湖庄協議會員,1936年獲指定為大湖庄食鹽賣捌人(批發人),1937年任大興信用組合監事等。臺灣栽植香茅草始於何時,迄無確定的文獻足以考證。可以清楚得知的是香茅產業得以萌芽、擴散,是在日治時期。香茅草自印尼爪哇引進臺灣,適合種植於氣候溫暖、標高500公尺以下的地區。而新竹州以南地區因向南面的日照好,排水佳,正是合適的栽種地區。1912年,日人岩元清開始在苗栗大湖一帶種植與推廣,全臺香茅事業,以大湖為重心逐漸擴展。香茅蒸餾成油後,主要供銷日本,作為生產香料、化妝品之用。據1936年調査,大湖郡種植香茅草面積602.6甲,其中以岩元清與謝氏種植面積最廣,各為250甲,計各占總面積4成以上,(註2)香茅成為大湖當地重要的經濟作物。1942年,謝源水被臺灣總督府派到緬甸軍政監部產業部,任施政官,直到1944年才又返回臺灣。

  苗栗一地,具有良好的養蠶條件。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配合日本內地蠶業之需要,計畫性的規劃桑苗、絲蠶的培育和推廣。1945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接收總督府在臺灣的蠶業機構,改組為農林處養蠶所。次年,改為蠶業改良場,負實辦理蠶業之事宜。謝氏被派任為新竹州接管委員會委員,並接任大湖郡擔任大湖區長。1946年1月卸職後,調任新竹縣大溪區區長。1947年轉任臺灣土地銀行總行業務專員、副理等職,並兼總行農林場場長。由於他在蠶種製造場、蠶桑推廣及栽桑養蠶的技術具有專長,在蠶業改良場大湖分場擔任技正兼場長、中國蠶絲公司顧問等職務,致力於蠶業研究工作。

  謝氏的重要成就包括,1949年中國蠶絲公司為振興臺灣蠶業,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補助下,設立大湖蠶業推廣實驗區,以增加絲蠶的產量。同年,農林處蠶業改良場改稱「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蠶業改良場」。次年,接任蠶業改良場場長,擔綱制定復興臺灣蠶業3年計畫,除恢復日治時期繭產成績外,並達成大量繁殖桑苗的要務。在他擔任場長的任內,蠶業改良場除建設大湖16林班桑園外,又增設潮州、埔里、竹東推廣區,並於秋期爭取美援,於埔里區建催青室1所,共育室10所。1951年,再於潮州區建築催青室1所,共育室20所,及陸續於大湖、竹蠶區增設稚蠶共育室19所,積極推動稚蠶共育,以節省勞力。一時蠶業欣欣向榮 ,至1953年已恢復日治時期的最高蠶繭產量。1955年,卸任蠶業改良場場長等職務,在蠶業實務的推廣外,也是一位試驗研究的工作者,撰寫〈臺灣之蠶絲業〉、〈農家的壯蠶飼育法〉、〈稚蠶共同飼育〉(註3)等論文數篇,為臺灣蠶業的改良發展貢獻良多。(註4)

  戰後,香茅產業急速蓬勃發展,盛極一時,當時更有「一桶香茅油可換一棟華宅」的說法。謝氏卸下公職後,正值臺灣香茅油市場最蓬勃時期。那時臺灣香茅油產量是世界第一,占全球70% ,其中多數以大湖為生產中心,產自於苗栗縣。謝源水可說是臺灣香茅草栽種的先驅,除推廣栽培技術,也研發了「冷氣蛇管」、「經濟香茅製油灶」、「香茅專用肥料調合法」等設備及技術,(註5)供農友使用,大幅提高了農友收入,對於香茅的種植與香茅油產業的擴展,是重要的推手。

  謝氏在事業有成後,也熱心公益,尤其是捐資興學,先後捐錢給大湖農校、新民中學、建臺中學、新埔中學及大湖鄉內各中小學,作為充實圖書及教學設備的經費。1946年獨力承擔興建今國立大湖農工之「東山圖書館」經費,親自鳩工庀材、督導,今校史室仍保存有館名匾額。(註6)

註釋:
註1:臺灣新民報社,《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年),頁117;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 //who.ith.sinica.edu.tw/s2g.action(2016年12月30日點閱)。
註2:吳兆玉編,《大湖鄉誌》(苗栗:大湖鄉公所,1999年),頁 531。
註3:以上謝源水各篇論文,參見《臺灣銀行季刊》,第4卷第2期(1951年6月),頁20-61;《豐年》,2卷15期(1952年8月),頁4-5;《豐年》第2卷第8期(1952年4月),頁4。
註4:謝豐國,〈光復四十年來臺灣蠶業的發展(上)〉,《蠶業推廣簡訊》,1期(1976年12月):http://www.mdais.gov.tw/view.php?catid=749(2016年5月12日點閱);陳運棟,《客家文化事典》(苗栗:苗栗縣政府,2014年),頁638-639。
註5:吳兆玉編,《大湖鄉誌》,頁804-805。
註6:國立大湖農工圖書館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a/thvs.mlc.edu.tw/guo-li-da-hu-gao-ji-nong-gong-tu-shu-guan/te-cang/dong-shan-tu-shu-guan(2016年2月13日點閱)。全文摘自王振勳、王靜儀、顏清梅,《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政治與經濟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8年),頁168-170。

參考書目:
1.專書
王振勳、王靜儀、顏清梅,《臺灣全志卷.十三.人物志.政治與經濟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8年。
吳兆玉編,《大湖鄉誌》。苗栗:大湖鄉公所,1999年。
陳運棟,《客家文化事典》。苗栗:苗栗縣政府,2014年。
臺灣新民報社,《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年。

2.期刊論文
謝源水,〈臺灣之蠶絲業〉,《臺灣銀行季刊》,第4卷第2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1年6月),頁20-61。
謝源水,〈農家的壯蠶飼育法〉,《豐年》,2卷15期(臺北:豐年社,1952年8月),頁4-5。
謝源水,〈稚蠶共同飼育〉,《豐年》第2卷第8期(臺北:豐年社,1952年4月),頁4。

3.網路資料
謝豐國,〈光復四十年來臺灣蠶業的發展(上)〉,《蠶業推廣簡訊》,1期(1976年12月):http://www.mdais.gov.tw/view.php?catid=749。
國立大湖農工圖書館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a/thvs.mlc.edu.tw/guo-li-da-hu-gao-ji-nong-gong-tu-shu-guan/te-cang/dong-shan-tu-shu-guan。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统:http: //who.ith.sinica.edu.tw/s2g.action。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黃宏森
行政指導林明洲
總 編 輯胡斐穎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廖學恆、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