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悅讀檔案

圖一:《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編號000014670090181
圖一:《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編號000014670090181

從《台灣總督府檔案》看旗山鎮名之演變

文︰楊欽堯

  明治42年(1909)10月台灣總督府即將進行行政區調整之際,先前5月28日蕃薯寮街的街庄長陳順和與人民代表莊塗,共同上給佐久間總督一份陳情書,說明要將蕃薯寮街名改為「太平街」。(見圖一)廳長石橋亨立即派遣吏屬小島宗三郎與通譯生尾亨一同去調查,於30日所提出調查報告書(見圖二)[1]從上述之諸人得到的「蕃薯寮街」地名歷史演變上所透露出訊息︰

一、從開墾史的觀點來看,「順治」(原文為此)年間這地區很早已有漢人黃群聲入墾為嚆矢,所逐漸形成的部落,由於天然地勢上前有楠梓仙溪東有旗尾山,西有鼓山,所形成的「旗鼓相當」之太平氣象,故名之為「太平庄」。

二、又根據鄉里傳聞,[2]乾隆年間有一位老婦人於此地搭蓋草寮販賣蕃薯,故被稱之「蕃薯寮」,但是這是一種污蔑的說法,只是物換星移演變中,無人得知最初稱為「蕃薯寮街」之事實為何!

三、為了證明此地稱之「太平庄」的直接證據有二︰一為光緒14年(1888)由「全臺撫墾總局」劉銘傳所發給土地丈量單兩張(其中一張己經繳交完糧稅,見圖三),書面上稱之為羅漢外門里太平庄;另一證據為迎神賽會的旗幟上皆寫明太平庄某某廟某某神。

四、當地居民有一半稱為「蕃薯寮街」,另一半的人還是稱為「太平庄」;猶如昔日鳳山被稱為埤頭,嘉義舊稱為「朱螺山」(雅字書寫為諸羅)是一樣。只是在日本統治之初設置「蕃薯寮辦務署」時,居民們畏縮不敢向官府提出正名,是以趁此官制改革之際提出更名的建議。

  當時居民對於「蕃薯寮」這三個字很有意見之原因在於,番薯提供口腹充飢,但為「性滯難化」之物,食番薯者大多是粗鄙之人,甚至番薯用來餵食牲畜之用;又「寮」字也不雅,如草寮、乞丐寮、豬寮等稱呼;甚至番字與「生番」同音,因此有人將「蕃薯寮」書寫成「班芝寮」的雅字,為此蕃薯寮廳居民經常被隔壁廳的居民所嘲笑。

  根據台南縣明治30年(1897)12月對於轄下的蕃薯寮廳的人口報告書中,蕃薯寮街有441戶,人口1811人,這在當時羅漢內外門里中戶數與人口數遠遠超各庄,成為兩里唯一的「街」,[3]證明當時蕃薯寮街確實有重要的地位。蕃薯寮廳於明治42年(1909)10月25日地方行政區域改革整併入阿缑廳[4]之中,但是這一次蕃薯寮街還是沒改名成功,一直到大正9年(1920)7月改為五州二廳時,才將蕃薯寮街改為旗山街,並沒有以舊名稱之為「太平街」。

  從台灣開發史的經驗來說,最初清領時期原本各庄都擁有各自形成生活空間,也有各自的稱呼。到了後來日治時期這些大小不等的庄總稱為「小字」;經過行政區域調整將街庄整併成「大字」之結果,使得原本的較重要、人口較多的街庄,有些街庄得以保有原來的名字,或者有些整併後居民協商「改名」成另一名稱。所以旗山街應該是屬於後者,也並非由三字「旗尾山」改為旗山的單純過程!同樣情形亦發生於台灣各地,如南投縣名間鄉在日治大正9年的改正中,合併「濁水庄長役場」和「皮子寮庄長役場」,成為「名間庄役場」,並沒有採用舊名「湳仔」。[5]

(楊欽堯/本館編輯組研究助理)

--------------------------------------------------------------------------------
[1]今見於《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01467卷,第009件,頁0175-0185。
[2]民間的傳說故事經常是真假難辨,捕風捉影之說在此證明。若是從開發史角度來看,旗山具有交通要道的不爭事實,所以入內山的商旅都會經過需要休息會搭蓋「草寮」,也許有許多農產品的交易,其中最大宗物品可能有蕃薯,因此有可能被稱為「蕃薯寮」。同樣地,台灣各地交易市場不乏有「蕃薯市」之稱謂。至於名稱好不好聽,就見人見智。
[3]見於《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09727卷,第014件,頁0182-0191。
[4] 阿猴廳於明治38年3月29日改稱為阿缑廳,後二十廳改為十二廳時併入蕃薯寮廳及恆春廳。
[4]此點承林文龍研究員告知,特以感謝。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於國史館 臺灣文獻館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發行人/謝嘉梁 行政指導/林金田 總編輯/劉澤民 執行編輯/邱滿英 編輯小組 /陳聰民 邱滿英 林志祥 黃淑惠 鐘登崇 黃啟泰 蔣美貞 王嵐渝 謝東勝 洪明河 洪士耕 吳冠錄 華香安 館址:54043南投市光明一路254號 電話:049-2316881 網址::http://www.th.gov.tw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