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館務訊息
圖1:講座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董恕明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以身為度,跨疆越界─以楊傳廣傳記書寫為例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25年合作辦理8場次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第2場次於4月10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4時,由國立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董恕明主講「以身為度,跨彊越界─以楊傳廣傳記書寫為例」。
現場首先由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介紹。接著,董教授表示,楊傳廣對某些世代來說,是個很有時代意義的人物。他在1960年第17屆羅馬奧運會上,以8334分獲十項奧運銀牌;1964年在聖安東尼國際十項中,以9121分破世界記錄,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突破9000分的選手,也同時改變了日後十項全能賽事的計分方式。體育本來是個簡單的事,但其實看起來,也許不是那麼簡單。
董教授表示,要認識楊傳廣,可以從三個關鍵字著手:「亞洲鐵人」、「第一面奧運銀牌」以及「其他」。從「其他」的角度來看,才能從臺灣不同族群間, 讓他以不同的形貌,重新回到我們眼前。
楊傳廣來自臺東馬蘭部落,建立馬蘭部落的大頭目馬亨亨,與楊傳廣有極深的淵源。在楊傳廣生長的馬蘭部落,前有馬亨亨,後有與他前後期的「同輩人」:傳承部落文化及歌謠的郭英男(DifangTuwana)、國寶級金曲歌手盧靜子(Ceko)、致力古典與通俗共融的音樂家李泰祥、中華民國第一位原住民的飛將軍高巍和(Takapu)……等等,甚至2016年里約奧運舉重奪銅牌、2020年東京奧運舉重奪金的郭婞淳。因此,研究楊傳廣必須從部落開始。
而董教授表示,楊傳廣的運動生涯,大家比較熟悉。楊傳廣離開跑道之後,曾經轉換多種不同工作,他成立了「馬蘭道場」,這對許多人來說,相當疑惑。在資料的爬梳中,或許也不太容易理解,他怎麼會走上這條路。但是從研究訪談的過程中,許多訪談者都講出他們的經歷,和這些冥冥中的安排與機緣。楊傳廣後來也曾經擔任過電影中的角色,也曾經參選,甚至當過推銷員,這些都是運動員跨疆越界的表現。
爬梳楊傳廣的生涯經歷,董教授和研究團隊訪問提攜楊傳廣的師長、同輩及後輩友人、徒弟與其他親友,從這些親友訪談中,他們對楊傳廣都有很深的懷念。讓我們知道楊傳廣如何走過他人生的光陰。
最後,董教授認為,如果有一種觀點,可以從原住民族知識文化的脈絡來理解運動選手,也許我們可以看到更好的風景,以及那些我們更容易忽略掉的細節;如果我們可以更寬容的理解,特別是每個人在他不同時代裡看不見的處境,這樣,不同族群的人,在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獲得各自展現生命風姿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