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賽德克族女子長袖短衣(本館館藏,登錄號:19970011280)
圖1:賽德克族女子長袖短衣(本館館藏,登錄號:19970011280)

賽德克族女子長袖短衣紋樣賞析

文/何孟侯/本館採集組編纂

  本館「南島織影-館藏原住民族衣飾文物特展」之「外來材質的納入與融合」主題區中,展出一件「賽德克族女子長袖短衣」(圖1)(註1),尺寸為112公分*36公分,材質為棉布及銅鈴。這件屬於賽德克族霧社地區女性族人衣著,在保有傳統方衣系統的型式下,明顯可見時代融合的痕跡,包括有:漢式立領、不同時期的鈴鐺及紅、花棉布等等。

  日治時期印花棉布已普及至全臺原住民族部落,成為取代傳統手工麻布的衣飾材料;在殖民統治下,官方禁止原住民族再以傳統的生產模式來織布,而以大量輸入的棉、毛布料取代,特別是成為理蕃示範點的霧社地區周邊,印花棉布等物資在當時被大量輸入,婦女將這些外來的材料融入傳統服飾中,呈現出與時俱進時代風格(註2)。

  本展件以紅色棉布為底,另於領口、前胸、肩、背等處貼縫印花棉布,下擺邊緣綴上鈴鐺裝飾。本文特別針對物件前胸剪接的一塊黑底黃褐色幾何圖形的布料(圖2),分析布面上的紋樣。此紋樣是以一個正六邊形內含六個菱形為基底,再以四方連續的構圖效果展開整組幾何紋樣的設計(圖3)(註3);這是一組在日本民間非常廣泛被運用的傳統紋樣-麻葉紋(麻の葉文);麻葉紋,特別是在江戶時代,因歌舞伎演員的帶動讓這種圖案廣為流行。幾何線條構成形似麻葉,又因麻之生命力旺盛而堅韌,用以製作嬰兒衣裳,具有期望幼童健康長大的寓意。除此,也普遍運用在生活器用中的各個層面,即便到當代,麻葉紋仍然受到大眾的喜愛(圖4、5)。

  衣飾是原住民族物質文化傳承的重要項目,這件屬於賽德克族的文物,在尚紅的傳統下,透過熟練地製作技藝,擷取外來物資,將紅、花棉布巧妙結合,而仍能展現具有族群特色的設計美感,是一件兼具典藏、研究與展示價值的館藏珍品。

註釋:
註1:賽德克族女子長袖短衣,登錄號:19970011280,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註2:日治之初,官方先是採取「撫育」政策,於全臺山地設置物品交易所,做為控制原住民族經濟生活的手段,又設立傳習所或教育所,推廣原住民族婦女使用高織機,到了1930年代,在皇民化運動的全面壟罩下,原住民族部落的傳統,包括織布技藝與文化幾至銷聲匿跡。
註3:早坂優子,《日本、中国の文様事典》(東京都:視覚デザイン研究所,2000年),頁18。


參考文獻
一、專書
早坂優子,《日本、中国の文様事典》。東京都:視覚デザイン研究所,2000年。

二、網路資料
賽德克族女子長袖短衣,登錄號:19970011280,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品查詢資訊系統: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th_collectionsweb。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黃宏森
行政指導林明洲
總 編 輯胡斐穎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廖學恆、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