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講座鄭安睎副教授
圖1:講座鄭安睎副教授

臺灣文獻講座回顧:「日治臺灣山區的探險活動始末」

  由本館、中央書局及臺灣口述歷史學會共同主辦的「2025年臺灣文獻講座臺中場次」,於6月28日下午假具有百年歷史的中央書局3樓舉行。本次活動吸引歷史研究者、地方文史愛好者及對臺灣山區的探險活動有興趣的民眾參與,計52人。

  本次講座由本館胡斐穎主任秘書開場致詞後,緊接著鄭安睎副教授以「日治臺灣山區的探險活動始末」為題,首先從「探險」的意涵說起,所謂「探險」,是指為了發現或揭開事實真相而踏查,到了17世紀衍生出探究或調查某一個地區。無論屬於哪個時期或是國家的探險活動,都需要大量經費的奧援,若是深入某些蠻荒地方,甚至是需要國家派出武力保護與支援。

  接著鄭副教授指出,早在1895年6月17日,臺灣總督府舉行始政儀式,隔年便派出探險隊進入山區,最早有參謀本部副陸軍步兵中尉長野義虎橫斷中央山脈兩次,所走的路線大致與「清八通關古道」與「清集集、水尾道路」吻合,探險家如鳥居龍藏、森丑之助等時常往返於山區。探險活動到1915年達到最高峰,內容涵蓋原住民情況、鐵路、交通、地質與地形、水力、森林(含植物)等,1916年以後逐漸變少,直到1930年代大分事件後,「探險」二字再被提及。

  日治臺灣山區重要的探險活動,計有18次。包括:
(1)第一次生蕃地探險(1896)
(2)烏來泰雅族探險(1897)
(3)郡大溪探險(1898)
(4)集集、水尾道路探險(1902)
(5)南澳蕃地探險(1903)
(6)八通關探險(1909)
(7)內本鹿探險(1909)
(8)陶塞蕃探險(1910)
(9)新高山勘查(1910)
(10)東西聯絡道路踏查(1910)
(11)阿卑線探險(1910)
(12)阿卑線交通路線調查(1910)
(13)施武郡內本鹿方面探險(1911)
(14)勘查臺東阿緱間聯絡道路(1911)
(15)奇萊主山探險(1911)
(16)合歡山探險(1913)
(17)太魯閣方面大探險(1913)
(18)比亞豪社探險(1914)

  最後,鄭副教授以早期山區沒有路,理番道路不能拖炮、不可騎馬,只能騎驢,直到霧社事件後才擴大道路修建,以及日治時期探險目的與次數最多的是原住民族情勢與森林調查,接著是東西交通路線的探險活動,並以森丑之助16次探險,有多次是第2次踏查,作為本次講座的結尾。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黃翔瑜
行政指導林明洲
總 編 輯胡斐穎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廖學恆、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