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臺灣人‧臺灣事 新書出版 館藏介紹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館務訊息

圖1: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高俊宏副教授
圖1: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高俊宏副教授

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回顧:原住民藝術實踐與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調查

  本館與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於2025年合作辦理8場次原住民族專題系列演講,第5場於7月3日下午2時,在國史館4樓大禮堂辦理。本次演講邀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高俊宏副教授主講「原住民藝術實踐與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調查」為例。

  演講開始首先由國史館陳儀深館長致詞介紹,接著高老師表示他的學習過程主要是藝術領域,原本和原住民族歷史毫無交集,但是近年開始有不少的藝術學界投入向人類學學習。因此,他也從居住的樹林地區慢慢思索當地的人群互動。經過初步的踏查,開始從當地的一座萬善堂,慢慢挖掘大豹社的點滴。

  大豹社在白石按山、東眼山、獅子頭山、金平山所圍成的區域,也就是在大家熟知的大板根一帶。「大豹」一詞,其實來自原住民語「斗霸」,但「斗霸」其原本意思,眾說紛紜,仍有待考察。

  高老師提及,日本統治臺灣後,國家更進一步介入原住民族部落。大豹社和當地所謂的「土匪」漢人,就與其發生7次衝突。日本人也因此將原本清代的土牛溝轉換為更有威力的隘勇線。這些隘勇線呈現了人類學、地理學、國家及文化的空間區劃。

  在大豹社一帶,日本人在當地,包括三角湧、獅子頭山、加九嶺、白石按山、屈尺及插天山等布滿隘勇線,由北往南延伸,通上電流,並雇用看守的隘勇,阻隔原住民的進出。而在這一些隘勇線上,散布了三井的界樁,說明三井合名會社和隘勇線的關係,也呈現這些會社與日本政府的緊密關係。

  高老師每隔一段時間,便逐一調查大豹社周遭的這些隘勇線,隨後開始進行耆老訪問和紀錄片的拍攝。而透過紀錄片的拍攝,他們也進行仿製與重演,這些重演的人員也包括大豹社的後裔,藉此機會讓族人去體驗與重新詮釋過去的部落歷史。

  在這段期間,大豹社傳統領域爆發了嚴重的環境議題,也就是當地有權勢的漢人,將原本應該是林木蓊鬱的山頭假「神明之名」進行濫伐,興建宮廟。高老師與學生及族人一起思索此一環境議題,將宮廟中設置祭拜保佑發財的蟾蜍,結合四川南充燒蟾蜍儀式,進行了一場送蟾蜍的展演,提供環境議題的省思。

  最後,高老師表示這些展演已經陸續在新北市立美術館等地展出,未來也會持續對外發表。透過重訪日治時期以來,隘勇線對大豹社的影響,藉由外人與族人親臨歷史現場,重新審視大豹社被迫遷移的發展歷程,並以影像、紀錄片及藝術行動的再詮釋,來提供我們對未來互動的省思。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黃翔瑜
行政指導林明洲
總 編 輯胡斐穎
執行編輯楊絲羽
編輯小組鄭文文、廖學恆、詹梓陵、洪明河
至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