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此網頁需要啟用java script的功能
直接到主內容區
第256期
中華民國114年07月31日發行
:::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圖1:傀儡戲偶人像樣式(登錄號:19980011875)
傀儡戲及戲偶
文/黃啟泰、廖學恆/本館採集組科員、編纂
傀儡戲是由人操弄戲偶表演的戲劇藝術,臺灣的傀儡戲戲偶主要為懸絲傀儡(又稱提線木偶)。以絲線繫於傀儡戲偶的頭、手、腳等部位,連接至木製或竹製的提線板,一手執其柄,雙手手指利用提線抽動的技巧來操縱戲偶,做出各種動作。操縱線少則8條,多可至36條,線越多,動作就越細膩。(註1)
傀儡戲的角色、行頭與砌末,基本上是依循傳統戲曲的裝扮方法與分類模式而來,角色有生、旦、淨、末、丑、動物和特殊人物之分;行頭包括服飾(如蟒袍、戰甲)、盔帽(如帥盔、鳳冠)、髯口(如大鬍、丑仔鬚)等;而砌末則指轎子、刀槍、馬鞭、拂塵等道具。(註2)傀儡戲偶因行頭不同可扮演不同角色,例如:小生掛黑髯即成老生;無論丑、生或淨,只要戴上白髯,都可以稱為末。(註3)
傀儡戲的演出分前、後場,前場由演師操弄傀儡及說白唱曲,後場則搭配文武場伴奏。臺灣北部傀儡戲以北管音樂伴奏,戲偶較大,操縱線細,多在開廟、入厝或祭煞等場合表演,主要集中在宜蘭地區;南部傀儡戲則屬於泉州系統,以潮調或白字戲(用方言唱、念之戲曲)音樂伴奏,戲偶較小,操縱線粗,多在婚禮酬神或節慶廟會演出,主要集中在臺南、高雄地區。(註4)
圖1、2分別為本館典藏之傀儡戲偶及木製鍾馗傀儡道具,均屬懸絲傀儡。上方為提線板,該板子連接數條絲線,絲線另一端連結傀儡戲偶各關節。圖1戲偶頭戴金黃色冠帽,留有白鬚,身著鵝黃色繡袍,繡袍上可見繡有紫色的龍紋。(註5)圖2木製鍾馗傀儡頭戴冠帽、黑髯,身著紅色繡袍,繡袍中間繡有龍的圖像。(註6)
註釋:
註1:〈品.傳統〉第136期,收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傳藝online網站」:
https://magazine.ncfta.gov.tw/News_Content2.aspx?n=1954&s=82495(2025年6月14日點閱)
註2:許美智等,《台灣戲劇館專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頁84、85。
註3:江韶瑩等,《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年),頁526。
註4:許美智等,《台灣戲劇館專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頁70。
註5:傀儡戲偶人像樣式,登錄號:19980011875,收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品查詢資訊系統」: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th_collectionsweb(2025年6月14日點閱)。
註6:木製鍾馗傀儡道具,登錄號:19970012548,收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品查詢資訊系統」: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th_collectionsweb(2025年6月14日點閱)。
參考文獻:
一、專書
許美智等,《台灣戲劇館專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江韶瑩等,《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年。
二、網路資料
〈品.傳統〉第136期,收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傳藝online」:
https://magazine.ncfta.gov.tw/News_Content2.aspx?n=1954&s=82495。
傀儡戲偶人像樣式、木製鍾馗傀儡道具,收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品查詢資訊系統」: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th_collectionsweb。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發 行 人
黃翔瑜
行政指導
林明洲
總 編 輯
胡斐穎
執行編輯
楊絲羽
編輯小組
鄭文文、廖學恆、詹梓陵、洪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