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到主內容區
:::
展覽 近期活動悅讀檔案 民俗文物小常識 館務訊息 各期電子報 反應意見 訂閱/取消 Facebook粉絲頁 另開視窗
:::

民俗文物小常識

大襟杉
大襟杉

大襟衫

品名:大襟衫
年代:約1910-20年代

文物說明:

1. 臺灣閩籍婦女傳統的服裝有三種主要的開襟方式,即是:大襟、對襟、琵琶襟。稱為大襟因為俗稱右手為大手,衣襟右掩前胸的部分稱為「大襟」,相對的被掩在裏面的稱為「小襟」或「內襟」,開大襟的上衣服式又稱為「大祹衫」,延續漢族傳統「右衽」的開襟方式,因此使用最為普遍。

2. 日據初期臺灣閩籍婦女大襟衫,大致與晚清時期一樣,衣身十分寬大,大概有身體的兩倍寬,呈直筒狀,袖子寬但不長,約到手腕的長度,袖口寬約30- 40cm,衣長約至膝蓋。釦子數量大概維持5對,領口1、大襟2、腋下1、脇邊1,鑲緄緣邊裝飾喜用對比色彩。

3. 臺灣閩籍婦女大襟衫袖口、領口以及大襟上的鑲緄裝飾,1905年以後,受到西洋服裝的影響,袖口變窄、領子變高,織帶與刺繡類的裝飾變少,取代的布料製作的細小芽邊、牙子以及西式的蕾絲花邊。1910年以後鑲緄緣飾變窄袖口變得更窄約為7-8寸(18-20cm),立領高約3-4cm,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後婦女服裝袖口變得更窄只有5-6寸(13-15 cm),領子越來越高甚至高達7-8cm,有時領子、袖口、下襬內會襯以白色蕾絲布裝飾,服裝也由純手工縫製改變至局部使用機械車縫。

4. 此服以色麻布製作,領緣、大襟、袖口鑲緄1cm寬之藍色棉布,右開大襟短內襟(長47.5cm、寬27cm),從領口至脇邊共有6對直布釦(領口1、大襟 2、腋下1、脇邊2),元寶領前高(6.5cm)後低(5cm),衣身修長、袖口窄小(13cm),脇邊開叉高29cm,叉頂有雙蟲止縫裝飾固定,麻布經過加碾產生光亮。碾布過程是以堅固的厚木為底台,碾布踏石下放置一木棒為軸心,碾布工人踩踏碾石左右搖動利用碾石與軸心木轉動將染好的布料皺紋壓平,壓好的布料從碾石下一段一段拉出來,會變成光滑、平整,來回多次壓碾會使布料產生光澤。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著作財產權屬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發行人/ 謝嘉梁 行政指導/ 林金田 總編輯/ 蕭富隆 執行編輯/ 陳鵬仁 莊榮程 技術支援/方濟龍 鐘濠恩 執行小組/ 林志祥 黃淑惠 鐘登崇 黃啟泰 蔣美貞 洪明河 館址:54043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2號 電話:049-2316881
至最上方